社会的“断代”:为了下一代,先找回这一代
在高抒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有没有人或是该有多少人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已经有的人不再将心思放在 “是挣100万还是1000万”上。
与学生打过多年的交道,高抒给出的判断是,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需要的是一种切实可抓的信仰建设,即让年轻人有一个充满干劲、为着自己的兴趣以及国家需求去释放拼搏的环境。
在这一点上,不止一位学者认为,日本就十分值得学习——从危机感身上找到信仰,比如《日本沉没》等影片带来的生存感冲击。
这样的危机感还来源于国内大众传媒上的言论。以那本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中国能否赶超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渐减弱,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该书作者唐津一表示,面对近邻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国内从民众到学者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甚至是一种被中国超过的危机感,“要写本书鼓起国内年轻人的自信,同时给出危机的信号!”
而这恰恰是国内所缺失的,用白益民的话说,即一种爱国教育的缺失,而这种教育并非简单的言传,更在于身教,这也正是他本人提出要用“师傅”来带徒弟,才能搞活中国工程科技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为了下一代,先找回这一代”。在白益民看来,老一辈以身作则的行为可以慢慢影响到年轻人的想法,以至形成一种信仰——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
而当信仰形成之时,浮躁、急功近利都将成为“浮云”。
今年10月,当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之时,研究
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也开始反思,“我们要向日本——一个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有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度学习什么”。
饶毅告诉记者,原因不在于日本人有多聪明,而是其认真和执著,一个人、一个民族能够持续认真、执著地做一件事,除了内在兴趣的动力之外,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产业环境以及干实事的信仰环境是更为重要的。
以日本人骄傲的制造业来说,日本人自己也将其归结为民族特性中的谦虚和好奇心。1543年,漂流到种子岛上的葡萄牙船只带来了火药绳枪,这项技术立即就传遍了整个日本列岛,并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态。火药绳枪被人们彻底地分解开,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复制品的试射。
戴旭说,面对有着先进文明的西方殖民主义者,日本人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兴奋地睁大双眼去推理其构造,并学习制作出了无数仿制品。从不满足的欲望使他们不安于“差不多”,而是要“做得更好”,这一点正是中国人应当借鉴的。
就当下还未降温的钓鱼岛事件,包括戴旭在内的学者称之为“一个变革的机会”——外部危机常常让国内齐心协力,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点”。
一个投身工科,行动爱国的机会来了,年轻人被应召前来,他们的师傅们,以及社会环境是否准备好了?(原题为:工科生来了,师傅们准备好了吗)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