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20 8:28:20
选择字号:
专家“把脉”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发展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向何处去?作为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及同济工程教育百年纪念的一项重要活动,以“中国工程教育的百年历史回顾与新百年展望”为主题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论坛”,日前在同济大学举办。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把脉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建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创新发展。
 
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启迪,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余寿文,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京翔等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加快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诸多思考和建议。
 
据介绍,如何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以满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路径和战略的高层次工程人才需求,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吴启迪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峰期与转型期,决定了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量大、面广、多样;为应对国内外资源、能源、环境多重压力与挑战,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全球职业竞争力也成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必备素质。
 
余寿文在题为《对高等工程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应该走“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的两轮驱动”的培养人才道路。这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要适应本国自主创新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格局变化的需要。
 
朱高峰在发言中指出,首先要明确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否以育人为中心、其面向的是少数精英还是大众、内容是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统一、培养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强调,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回归以育人为中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12-06-20 B2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