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航天科技助力脱贫
6月23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值盛夏,夏虫轻鸣。随着发射指令的发出,火箭从山谷中拔地而起,直奔太空。亲眼见证这一幕,让人感慨万千。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工程自此具备了向全球开通导航服务的能力。
自1994年2月8日起,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所有113次发射全部在这里进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现阶段的全部发射等一系列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事件。从最初的一年发射两次,到现在的每年十余次的高密度发射,发射频率不断加快。这体现的是中国航天技术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同样是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亲眼见证了住在发射场周边的农户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科技创新 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有效地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城乡居民消费正在向“吃得好”跨越。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从粮食安全大视野进行战略与科技布局。
粮食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科技创新是实现“吃得饱”到“吃得好”跨越的新动能
要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提供全方位保障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引来黄河水沙漠腹地变成了宝地
连绵沙丘,丛丛矮树,湖中水鸟嬉戏。难以相信,这里竟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腹地。
路边的蒙古包吸引游客走进老满家。
老满名叫那仁满达呼,今年51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牧民。他是养牛能手,还善于养螃蟹。去年,他家收入达300万元。
西藏定日县宗措村产业发展忙 脱贫奔小康
从西藏日喀则市区出发,车行两个多小时,翻过海拔4500米的冲拉山,再行驶两个多小时,定日县尼辖乡宗措村到了。
一排排羊舍里,成群的岗巴羊长得壮实。正在忙活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以前这里是个纯农业村,也是全乡最穷的村。”宗措村党支部书记索朗告诉记者,宗措村平均海拔4380米,常年干旱缺水,秋冬季节风沙肆虐,交通闭塞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外出务工的村民多,留在村里的群众如何脱贫致富一度是个难题。
西藏贡嘎县森布日安置区居民搬离极高海拔 迎来幸福生活
海拔5000多米的草原上,坐落着几间土坯房,记者所到之处,是藏族老人罗达瓦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措折羌玛乡的老家,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
时隔近一年,看到记者手机里的故乡照片,罗达瓦很激动。他如今居住的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森布日安置区,位于海拔约3600米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
西藏林芝优化基层医疗服务家门口看病 农牧民点赞
吃过午饭,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米瑞乡玉荣增村村民次珍多吉陪着母亲白玛拉珍,来到村卫生室做检查。
“血压比前几天降了不少,降压药还是不能断。没时间来的话,可以打电话给我,我给你送过去。”村医卓玛一边收拾仪器,一边嘱咐白玛拉珍。
玉荣增村地处雅鲁藏布江峡谷,这里交通不便,过去群众看病求医是个难事。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在每个行政村都设立了卫生室并配备2名村医。
西藏拉萨曲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四季吉祥村 迈上小康路
西濒拉萨河,南临贡嘎机场,位于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境内的四季吉祥村交通便利,地肥水美,是西藏自治区首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
近年来,以万亩乡土苗木良种繁育基地、中藏药种植基地、传统手工业等项目为依托,四季吉祥村不断探索脱贫增收新模式,易地搬迁群众阔步迈上小康路。
产业兴旺,发展有底气丨生活殷实,收入有保障丨勤劳致富,目标更长远
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小艾草做成大产业
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赤东镇蕲艾种植基地,一眼望去,田垄上满是青绿。
“这气味怎么样?它既能驱蚊,还能消毒。”正在地里锄草的宋菊花摘下几片艾叶,递到记者面前,“别看这个艾草小,我家现在的生活全靠它,一年能挣1.5万元。”
湖北武汉市东亭社区——幸福生活共建共享
“这里到处充满人情味,我和老兄弟们都相处得好。”说起居住了35年的东亭社区,78岁的李贻清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奖。始建于1985年的东亭社区,隶属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道。论年限,东亭社区是老旧小区,可论活力,社区风采不减当年。道路虽窄,却干干净净;楼房虽旧,但秩序井然。一圈转下来,见得最多的是盈盈笑脸,听得最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湖北宜昌精准扶贫补短板携手同心奔小康
初秋时节,长江北岸,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东壤口镇绿竹筏村,满山的夏橙(柑橘的一个品种)已经采收完毕。
“今年有个好收成,多亏了宜昌的好邻居、好兄弟!”种植大户张林算了一笔账:35亩夏橙卖了14万斤,纯收入30多万元,平均每亩比去年增收1000多元。
宜昌地处湖北西部,其与恩施等市州交界处,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短板逐渐补齐,当地群众携手同心奔小康。
共建水电网 产业齐兴旺丨修好毛坯路 敲开致富门丨看病有医保 上学有资助
江西新余“颐养之家”温暖人心
今年春节,91岁的欧阳永英搬到了江西新余高新区水西镇的儿子家过年,没想到遭遇疫情,一下住了3个多月。住久了,老人经常唉声叹气,仔细一问,原来是想念桐林村“颐养之家”里那帮老伙伴了。
“5月份疫情后重新开门第一天,老人们就回来了一大半。”桐林村村委委员兼“颐养之家”管理员胡克军领着记者转了一圈,只见三四十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或围坐下棋打牌,或抱孙闲唠,还有的坐在空调房里听京剧,很是惬意,“一个小小的‘颐养之家’,暖人心,受到好评。”
江西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守护好山水 守望好日子
华屋村史馆前,向右,是7套歪斜的土坯老屋,逼仄狭窄;向左,是66幢崭新的客家小楼,黛瓦白墙。村民早已迁入新房,老屋则被完好保留,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革命老区江西,许多像华屋村一样的远山小村,曾经饱受贫穷困扰,如今迈步小康。
红色摇篮,华屋村处处皆“华屋”丨绿色家园,泮溪村秃山变“氧吧”丨古色村落,长塘村老屋成“网红”
从“靠江吃江”转为“靠江护江”江西九江做好“水”文章加快“绿”发展
拂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小艇拨开细浪,缓缓驶向江心。把舵的船家名叫张传国,是江西九江湖口县双钟镇渔民,已在长江上漂了40多年,祖祖辈辈打鱼为生。
今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水域开始了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期。老张和往常一样,还是天不亮便起锚出港,只不过,手中拿的不再是细密的渔网,而是单筒望远镜——从“靠江吃江”转为“靠江护江”。“护江员”张传国的身份之变,折射着九江这座城市的发展之变。
一江清水护江豚丨一岸青翠好生态丨一座绿城展新颜
科技点亮美好生活——安徽科技创新集聚小康“新”动能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动能。
科技“立地” 点亮小康“新”魅力丨科技“立企” 筑基小康“新”推力丨科技“立意” 积蓄小康“新”潜力
安徽省六安市156家扶贫车间累计带动就业5741人小铅笔变成大产业
一大早,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十字路村一家生产铅笔的扶贫工厂里,机器轰鸣。
检查工人到岗情况,确保铅笔生产质量……同往常一样,陈苗早早地来到生产车间,开始她一天的工作。如今已是铅笔制杆车间主任的陈苗,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合肥经开区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智慧养老 乐享生活
“你好小乐,我想订餐。”78岁的孙东停老人按下开关,向机器人发出语音指令。
“有两荤两素加米饭13元的和两荤一素加米饭10元的两种,您选10元的还是13元的?”稚嫩的童声清脆悦耳。
“13元的。”“好的,稍后会有工作人员与您联系。”
德颐顺老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世凤拎着盒饭,一路小跑,爬到六楼,抬手敲门。门,应声而开。孙东停接过盒饭,打开一看,“红烧肉、炒白菜、煎豆腐,全是我爱吃的。”
提前预订,按时送达,对孙东停来说,是个新奇的体验。老人过去一遇上电子产品就发怵,如今守着机器人小乐,语音下单,操作方便。“对我们老人来说这个太好了!我不会用手机,现在有需要就发个语音指令,立马有人上门。”
变化,缘于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小岗村办起新产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笔直的大道,两旁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放眼望去,绿树成荫,小饭馆、特产店、小超市,一间挨着一间。
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冬,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白短袖,黑布鞋,77岁的小岗村村民严金昌一大早就在店里忙活。严金昌是当年“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老严现在的家,前头是店铺,后面是小楼,中间一个大院子,栽花种草,“日子越过越美”。
走茶马古道 看山清水秀“我在那柯里等着你!”
秋去冬来,吉林省长春市市民张友树又邀约亲友开上房车,从东北自驾来到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那柯里村,“去年我们来这里住了8天,感觉特别好,就想着今年还来”。
那柯里好在哪?在张友树看来:一是环境优美,满眼青翠的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那柯里位于宁洱县同心乡,因为山陡地少,当地村民一度纷纷外出打工。2007年6月,宁洱发生6.4级地震,那柯里是重灾区。尽管震后恢复重建,政府帮村民盖好了房子,可对于未来,大家心里依然没底。
“做好茶马古道大文章!”经过反复调研,当地确定了发展思路。宁洱曾经是普洱府衙所在地,从这里始发的条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远销八方。出县城10多公里,是古道驿站那柯里。古道边的绿水青山郁郁葱葱,各家各户都有故事流传。
长春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变得“净、绿、美”
金秋10月,瓜果飘香,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龙家堡村梨树园子屯的梨香,吸引来众多游客。
这里以前有百来棵梨树,“梨树园子”由此得名。近些年,梨树园子屯盯住梨树做文章,现在已有大梨树300多棵、小梨树1000多棵, “农家乐也发展起来了,春天赏梨花,秋天品香梨,游客一茬接一茬。”龙家堡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淑兰说。
梨子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梨乡美了。“前些年垃圾随地丢,雨天满脚泥,看着就闹心,谁爱来?这几年大伙儿对环境整治呼声越来越高,经过整治,屯子越来越美了。”陈淑兰带着记者沿着屯内笔直的柏油路从东头走到西头,沿路红瓦白墙的砖房鳞次栉比,整洁亮丽。
近年来,长春市以“净、绿、美”为目标,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一大批像梨树园子屯这样的村屯变干净变美,面貌一新。
居住环境变样了丨乡村旅游带火了丨长效管理有招了
上河村的林子更美了
“我上班去了啊!”老张猛踹一脚蹬子,突突突突,“火三轮”(当地对三轮摩托车的俗称)打着了。
“进山后,脚下要留神!”老伴刘清华一边叮嘱,一边向车后拖斗里塞上水和干粮。
老张名叫张福忠,今年64岁,是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镇上河村的生态护林员,管护着村西北部5公里外的732亩山林。巡山是他的工作。
长白山东麓,碧翠环绕,溪水潺潺。清晨时分,颇有凉意。“火三轮”的轰轰声在静谧的山林间回响,水泥路蜿蜒通向深处,倒也平顺好走。
眼前这条路,张福忠不知走过了多少次。“生在这片山,吃着这片山,现在守着这片山。”张福忠说自己不善言谈,可一提到山,话匣子就开了。
靠山吃山丨看山护山丨享受巡山
吉林辽源推进东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抓实源头治理 重现碧水清波
“在这条河边住了10多年,以前过桥时气味刺鼻,常捂着鼻子跑过去。”家住仙人河边的吉林辽源市民纪绍贵爱晨跑,说起几年前的情景,皱起了眉头。
仙人河,东辽河一级支流,19.3公里的河道在辽源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对东辽河水质有着重要影响。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仙人河水质严重劣化。
“以前想徒步走完仙人河全线,不可能。”辽源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程师刘翀是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技术负责人,据他介绍,沿河两岸曾布满了违建房屋以及废弃小工厂等。
整治伊始,辽源市对仙人河沿线各类违法建设展开细致摸排,列出清单,该拆的拆,该搬的搬。同时邀请专家组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45项污水治理工程。“一镐镐、一锹锹地清理,我们足足清出了13万立方米的垃圾、淤泥。”刘翀说。
经过两年多整治,沿岸路面铺就石砖、整洁通达,河内水草荡漾、水波清亮。
吉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94万个农家日子更红火
细雨蒙蒙,远山含黛,湖面仿佛笼上薄纱。近处的花海却更显艳丽,一朵朵百日菊、马鞭草沾着雨滴,愈加动人。这边,几名游客挥起丝巾拍照。那边,又有游客买票——“9张!”
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村民卢秀芹正忙着售票,“自从加入专业合作社,收入越来越多了。”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
近年来,吉林省的许多村庄办起专业合作社,农业效益提高,农民腰包变鼓,日子红红火火。
把村民带动起来丨让土地流转起来丨帮群众腰包鼓起来
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整合资源“稻村”走上现代农业新路
奔腾的饮马河西岸,广阔的稻田已泛起淡黄色。得益于饮马河水的灌溉,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素有“稻村”之誉。
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如今,红光村水稻种出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如今幸福得满面红光,红光村名副其实喽。”60多岁的村民金英玉前两年结束了外出务工生活,回村安心养老。村子变美,收入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创业、养老。
“稻村”今昔迥然不同。“农业现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对了路。”村党总支书记赵云熙说。
耕地入股分红多丨好大米卖出了好价钱丨稻壳稻糠变成新产品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荷日恒村搬出黑土滩 拥抱好生活
天苍茫,草枯黄,荷日恒山在蔚蓝的天空下巍峨绵延,将荷日恒村抱在怀中。大山养育了这里的人们,但也阻断了他们通往外界、脱贫致富的路。
2006年以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先后实施两次大规模易地搬迁,并建成欧拉羊繁育基地、牦牛高效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厂、小型冷库、民族服装加工厂和小汽车修理中心等6个经济实体……
山还是那座山,村民的生活却早已变了模样。
易地搬迁,告别穷日子丨产业兴旺,脱贫增收忙丨移风易俗,焕发新风貌
绿树香花扮靓高原城市
在西宁,街道绿化带里总能看到丁香树。每年春天,白丁香、紫丁香簇团绽放,香飘满城。醉人的芳香中,我回望自己30多年来培植优质丁香品种的经历,有苦有乐,更有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1985年,丁香花被定为西宁市花。上世纪90年代,西宁市区广泛种植丁香,但是树木成活率低,没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那时,丁香的系统研究还没跟上推广、应用的步伐,没有种苗基础,也没有引种驯化过程。面临挑战,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培育出适合高原习性的丁香品种,服务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
西宁扎实推进爱老幸福食堂建设老人吃得放心 子女工作安心
71岁的张有兰家住青海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子女在外地工作,一两周才回西宁一次。“一个人懒得做饭,孩子不在,每天就凑合。”短短几年,老人消瘦了许多,孩子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令他们惊喜的是:最近这一年,老人脸又圆起来了,精气神也足了。“我现在每天去社区的爱老幸福食堂,饭菜每天都有新花样。还能和社区里的老姐妹们搭伴儿,一起聊聊天,心情舒畅!”张有兰乐得合不拢嘴,“最贵的两荤两素套餐,也就10块钱,好吃又便宜,比自己做饭方便多了!”
青海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草场生态好 生活变模样
9月的泽库草原,一望无垠,牛羊欢畅。湛蓝色的天空在远处雪山映衬下显得格外纯净,美丽的格桑花清香四溢。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养殖基地不远处,是青青的辽阔草场,放牧员正忙着给小羊羔和母羊分群。
“追溯体系建设已完成,牛羊全部打了耳标,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它们吃哪儿的草,放牧员是谁。”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格日多杰介绍,这个曾经只有36户牧民、74头牦牛组建的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牲畜草场折价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产品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分配的“拉格日模式”。2019年,合作社总收入超过1200万元,户均分红31666元,年人均总收入达15385元。
西宁盘活优质资源促进民生改善改革添动能 群众得实惠
西宁作为青海省会城市,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人口,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十分突出;然而,地处欠发达地区,西宁的经济体量小、资源不均衡,与民生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西宁拿出担当和勇气,抓住发展机遇,用改革作杠杆,撬动民生发展。
改革不避难点 均衡优质资源,村里的孩子回来了
改革持之以恒 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健康养老更有保障
改革统筹推进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越叫越响
青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超五十万人产业发展快 致富路正宽
“山高高不过凤凰山,花美美不过白牡丹,我和尕妹见不上面,苦日子啥时能过完……”
青海“花儿”这段唱词,道出高原人的热情奔放,也道出这片土地的落后贫瘠。高原、高山、高寒,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贫困”二字一度成为青海的标签。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3.9万人,基本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眼下,从易地搬迁的崭新面貌,到乡村旅游的热火朝天,再到光伏扶贫的不断探索,还有产业扶贫持续发力……脱贫成了新生活的起点,致富成了心心念念的目标。
记者一路走过三个村庄,深感乡亲们如今的好日子就像格桑花一样,盛开在高原,更盛开在他们心中。
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搬迁,搬出美好新生活丨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光伏扶贫,村民吃上“阳光饭”丨贵德县河阴镇团结村:乡村旅游,秀出幸福高颜值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5年建设1300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村美人富奔小康
汉唐风格的外立面,藏式木结构房屋和帷幔,门前种满花草,正午时分,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关街村庙沟村的诚信农家乐座无虚席。“别看我这地方不大,吃饭都得提前一周预订,今年到现在我已经挣了60多万元啦。”这家农家乐的经营者赵怀忠笑得合不拢嘴。
庙沟村现有农家乐80余户,从业人员400余人,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20余户,辐射带动30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而5年前,村里还是“脏乱差”。赵怀忠说,村子的变化归功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甘肃省清水县小河新村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成了新农活
枝头上,花牛苹果日渐转红,甘肃省清水县黄门镇小河新村村民景彩彩,在自家苹果园里拍下一段小视频,发到朋友圈,收获不少点赞。
花牛苹果还有多少天成熟,红富士苹果过多久可以采摘,景彩彩心里有数,“到了采摘时节,一天要发上百箱苹果。北京、上海、浙江,哪儿的客户都有!”
甘肃金昌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走进甘肃金昌市养老康复中心八冶康颐医养公寓,正赶上一场热闹的慰问演出,台上节目精彩纷呈,台下老人喜笑颜开。
这所由金昌市政府与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养老康复中心,有养老床位1000张,其中基本保障性养老床位400张;还有居家养老住宅1970套,为老人提供居家生活、养老养生、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
近年来,金昌市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融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1所、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18所,有效满足了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安心:医养结合探新路丨暖心:居家养老解难题丨舒心:公建民住享安康
甘肃民乐县因地制宜推进戈壁农业项目建设——生态农业富农家
沿河西走廊前行,祁连山北麓的戈壁滩上,一座现代化大型“农业工厂”跃入眼帘,这就是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
海升项目一期已建成20万平方米,走进现代智能玻璃温室,新鲜果蔬的清香迎面扑来,一串串红色的番茄密密实实。这里,电脑自动操控所需水肥,调节温度湿度和作物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含量,模拟植物最佳的生长环境;温室引进了授粉的熊蜂,还投放瓢虫等防治病虫害,不使用农药,节水量可达90%。
“以前在外面打工,花费多,积蓄少,两个孩子也不在身边。”温室内,民乐县六坝镇北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白乐善认真地查看番茄长势。戈壁农业项目建设之前,白乐善到处找活干,因为腿脚有病,也干不了重活。2019年,海升项目的扶贫车间吸纳他就近务工,“现在在家门口工作,赚的还多,日子过得美着哩。”
“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
初秋时节,高峰乡牌坊村山头,成片甘蓝在黑色地膜上“绽放”。
45岁的曹斌背着背篓,在田间忙碌。一旁的妻子右手剜、左手放,不一会儿,就将背篓填满。背篓沉甸甸压在曹斌肩头,可他心里格外舒坦。“今年种了15亩地甘蓝,卖了一半就挣了8万多元。”曹斌说。
云南昆明建设花卉特色小镇“花越卖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
下午4点多,云南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人头攒动。
此时,正是斗南最热闹的时候。满载着鲜花的车辆,从四面八方的村寨向这里汇聚。
全国近七成鲜切花在斗南交易。110多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的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
有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堪称中国花卉市场风向标和花卉价格晴雨表的花卉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个散卖鲜花的街市呢?
云南大理倾力打造洱海生态廊道苍山洱海入画来
在何利成的客栈院子里,香梨缀满枝头,客人们正在闲适地品茶。院外是一条六七米宽的生态廊道,再往外,是碧水清波的洱海,远处一块大青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家住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何利成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创业经历也与洱海命运休戚相关。
云南腾冲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发展乡村游 走上致富路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烟雨空蒙,远山含黛,田园叠翠,清晨的司莫拉像一幅江南水墨画。在一片古榕树山林里,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泉水池塘清澈见底,空气清新令人陶醉。
“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写在“七一”之际
“一刻不能停步,一天不能耽误!”云南怒江打响“百日攻坚战”,一批批背包工作队翻山越岭,进村蹲点;甘肃临夏的扶贫干部挨家挨户看羊圈、发补贴、盯防疫,一刻也不停歇,只为把脱贫进度赶出来;四川凉山把脱贫攻坚任务细化成18个专项行动,齐头并进狠抓落实……“七一”之际,全国各地党员干部铆足一股劲,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锋,以实干实绩向党的生日献礼。
河北武强县周窝村建音乐小镇、兴一方产业跃动的音符 活力的乡村
种过玉米、小麦,进过工厂务工,如今年过花甲的郭玉管,在村里吹起了萨克斯。
走进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村,音乐咖啡馆、乐器店、音乐小院随处可见,村民怡然自得地在门前吹奏乐器,招徕顾客。
随着周窝村音乐小镇的快速发展,音乐人来了,活动办起来了,游客多起来了,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旺起来,拉动3000余人就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郭玉管说。
小村庄洋溢着艺术范儿丨从无到有培育多种业态丨音乐甘露滋润致富种子
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用科技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山沟沟的苹果成了抢手货
雨后太行,层峦耸翠。连绵起伏的青山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几个大字格外引人瞩目。
“再有一个多月,过了‘霜降’,这些苹果就要丰收了。”山腰间的果园里,一个个套袋苹果压满枝头,40多岁的果农杨增林小心侍弄着自家的“摇钱树”。可不,挂在枝头的岗底苹果论个卖,最高能卖到100元,每个都是“金果果”。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如今果树满山,村民富裕。谁能想到,30多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的贫困村。
抢抓筹办冬奥机遇,河北崇礼着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全季旅游火了 百姓口袋鼓了
8月,京西北,天蓝云淡,秋高气爽。
56岁的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居民温昌,一大早就坐上公司的通勤车上班;从城区出发,一路穿过林茂草丰的连绵群山,驶过通车不久的太子城高铁站,遥望正建设成型的北京冬奥会滑雪赛场,最终抵达工作地太舞滑雪小镇。
这里曾是温昌的老家——营岔村,嵌在山坳里。过去,温昌同其他村民一样,住土坯房,以种白菜为生。然而,山里缺水,靠天收。“2011年一场大冰雹,下了20多分钟,庄稼都毁了,我蹲到地头大哭了一场……”温昌回忆道。
后来,依托天然优质的滑雪资源,村里建起了滑雪场。温昌一家获得拆迁补偿款,在崇礼城区买了房。而在营岔村原址建成的太舞滑雪小镇,自2015年开业以来,已从单一滑雪场逐步发展成为雪场、酒店、餐饮、服装、冰雪体育用品等冰雪相关产业集聚的“小镇”。
塔元庄村的变迁
初秋时节,出河北石家庄市区一路向北,驶过云龙大桥,来到蜿蜒流淌的滹沱河畔。河水清清,草木茂盛,随风摇曳。
沿河北岸,楼房鳞次栉比,流水长廊相映成趣,游人如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映入眼帘。
这里是塔元庄村。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曾多次来村里调研。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又两次来到塔元庄,亲切看望乡亲们。
30多年来,从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到夯实基层党组织,再到“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塔元庄村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将一个贫困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全面小康村。
天津宁河区实施生态修复七里海重现盎然生机
初秋的七里海湿地,碧波万顷,水天一色……
“养了2.6万斤河蟹,少说也有50多万元收入。”自家的七里海镇胜冠家庭农场虽说今年2月才开办,可一笔笔收入算下来,杜乃合添了信心:“回头想想,搬出七里海这一步,走得值!”
天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实事 改善民生
河西区天赋里小区,邢春兰老人拿出大红色的房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创办农家乐两年,“90后”李超打开账本,去年纯收入50万元。
河北区问津书院,定期开展公益讲座,书院理事长王振良翻阅书本,梳理当地文化脉络。
房本、账本、书本,折射出天津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录着这座城市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解百姓烦心事 房本里有实惠丨村庄美丽如画 账本里看增收丨让书香满城乡 书本里得愉悦
天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智能制造 赋能智慧生活
家住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田华,越来越爱这座城。
过马路,“行人守护系统”自动识别行人、车辆,适时发出预警;去图书馆,手机扫码就能借阅,还书由机器人自动操作完成;出行有智能公交,可以感受无人驾驶魅力。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生活正延伸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多个领域。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考察时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近年来,天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持续赋能智慧生活。充满智慧的小康生活,正为城乡居民带来新的体验。
智慧应用,舒心又安心丨数据互联,服务更便捷丨支撑有力,产业根基壮
北京大兴区巧解垃圾填埋场扰民难题——蹚出新路子 过上新生活
雨后京城,碧空如洗。南六环外的大兴区安定镇,一栋前后带院的三层小楼,四周草坪围绕,清新雅致——这是安定镇为垃圾填埋场周边7个村的村民建起的回迁样板房。
“没想到新房子这么好。”善台子村村民李艳新去年就响应号召,签约拆除了自家小院,眼下一直在附近小区租房过渡。在与乡邻们一起参观完安置房样板间后,她悬着的心放下了。
实施三大攻坚工程,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补发展短板 建美好家园
北京城正北,有两个超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天通苑,常住人口80多万,70%以上是年轻人,6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40岁的郝鹏宇,来自黑龙江大庆,大学毕业来京打拼,买房、结婚、生娃,在回龙观已住了15年。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配套不足……这里突出的“大城市病”,他感受深切。
2018年8月,北京启动优化提升“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政策和力量,实施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三大攻坚工程,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从那时起,回龙观地区一天一个样。”郝鹏宇说。
路越走越顺丨学越上越好丨家越建越美
北京首钢园区参与冬奥筹办 着力转型发展
早上7点,刘博强准时来到北京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开始一天的场地冰面维护工作。今年42岁的刘博强,曾是首钢一名轧钢工人,如今已转型成一名制冰师,为国家队集训提供保障服务。
距离刘博强工作地点不远,是首钢西十筒仓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是首钢女工的姜金玉身穿白衬衣、黑西裤,正在为访客讲述百年首钢的故事。
首钢群明湖畔,曾经的炉前工李红继点赞“园区就像个大花园……”
10多年前,首钢实施钢铁业整体搬迁。如今,这方曾经淬火锻冶的钢铁热土,将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与冬奥会筹办、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绿色高端发展紧密结合,着力转型发展。广大首钢职工积极投身其中,很多人像刘博强一样,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变,创造着新时代的新生活。
“能为保障冬奥贡献力量是我的梦想”丨“把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讲给更多人听”丨“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
陕西安康——富硒产业 富了百姓
杯中,茶汤青翠透亮,香气扑鼻,呷一口,鲜醇甘厚,齿间久久留香。
“这几年,‘紫阳富硒茶—硒香茶’产品销量年年增长,今年春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远销全国各地。”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军介绍,硒香茶富含硒元素,有较强的营养保健作用;扩大了对夏秋茶的利用,拉长了茶叶采摘期;同时,因为茶叶品质更好,春茶的价值也提高了,“我们已通过订单收购等方式帮扶160余户贫困户茶农增收,带动周边近500户茶农,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
陕西商洛市柞水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穿行秦岭南麓,空气变得清凉。群山巍峨,苍翠欲滴,层层绿意映入眼帘,瀑布飞湍掩映其间。
作为秦岭国家公园中心区域,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坐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柞水溶洞等秦岭风景名胜。近年来,柞水对秦岭实施严格生态保护,使植被覆盖率增至88%,负氧离子每立方米达5万个以上,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以上。
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秦岭山脚下的柞水县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山水养护好 木耳销量大丨当上护林员 摘下贫困帽丨返乡开民宿 收入增长快
这里的山茶越来越香
远眺,雾霭轻抱柔软的山脊;近瞧,齐腰的茶树苍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在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长沙游客王晓原一路走一路拍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我必须得来看一看。”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抱着绿水青山,因茶致富,蒋家坪村迎来山乡巨变,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7%下降至0.74%,“茶旅融合”也步入正轨。
产业升级,因茶致富步伐稳丨道路拓宽,“茶旅融合”新起点丨青年回乡,强了茶业兴了山村
重庆忠县建设“医共体”推动分级诊疗——服务更贴心 就诊更放心
孙子发热7天还没退烧,李奶奶抱着孩子直奔镇上卫生院。
“这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赶紧上县医院。”在重庆忠县拔山镇中心卫生院坐诊的,是忠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陶东亚,他随即安排了转诊绿色通道。
“这种病较罕见,以前镇里的医生很难诊断。”忠县卫健委主任申继旭说。家门口有信得过的医生,群众更愿意就近看病。
2018年以来,重庆忠县建设“医共体”,推动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率从45%增长到70%以上,县域就诊率由不到80%提高到90%以上。
专家进乡镇 看病不出门丨医生进家庭 收入有保障丨资源巧利用 医院新发展
重庆着力推进“智慧名城”建设智能化让城市更美好
居民进出小区门,刷脸即可;城市路面积水,城管系统自动抓拍上报……重庆市民王渝新是个“科技迷”,近两年每逢重庆智博会他都要去看展览,瞧瞧有什么新的智能化科技应用,“城市越来越‘智能’,生活也越来越巴适了。”
近年来,重庆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积极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智慧名城”。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成果广泛应用于生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智慧社区:居家生活更加舒心丨智慧商圈:商业服务更加便捷丨智慧城管: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重庆渝北区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路子美了生态 旺了产业 富了百姓
走进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侧白墙黛瓦的川东民居错落有致,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串起一片片果园……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村。
近年来,渝北区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山区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因地制宜实施“三变”改革、土地宜机化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举措,稳步走上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小康路。
●机制转换: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钱赚 ●土地改造:昔日“巴掌田”,变身大果园 ●环境整治:风貌留乡愁,宜居也宜游
重庆北碚区对缙云山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变好了 日子红火了
群山合抱,绿波荡漾,薄雾轻笼,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这里风景真美,拍照都不需要美图!”新娘雷婷说。
就在两年前,新人们还不会来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拍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缙云山里建了不少酒店、农家乐,一些居民乱搭乱建,生活污水、厨余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环境不断恶化……
2018年6月以来,北碚区对缙云山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多年违建,实施生态搬迁,修复自然生态,谋划产业提档升级,走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拆除违建 力保绿水青山丨修复生态 再现山水美景丨提档升级 收获金山银山
“智慧山城”点亮生活“小确幸”
进出小区“刷脸卡”,水电报修“一键”解决,“电梯卫士”24小时守护安全,车库一氧化碳监测系统自动调整通风状态……在重庆两江新区云顶小区,刚搬进新家的伍琳,真切感受到了“智慧小区”带来的生活便利。而在两江新区,类似小区已建成42个,并加快在全域推广。
除了居家之便,智能垃圾桶一解“傻傻分不清”的烦恼,营养餐食材可扫码追溯,学生们吃得更安心,看病就医有“掌上智慧医院”服务……行走在山城的街头巷尾,一幕幕智慧生活的图景正从想象走向现实,汇聚起小康路上的点滴幸福。
书声琅琅大瑶山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很多人不读书也过得挺好!”
一名学生家长的反问,令韦君玉记忆犹新。那时她刚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得知班里有学生打算放弃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访,劝说这名学生回校。
“我也是山里的孩子,知识让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韦君玉是这样回答的。
这算得上“现身说法”。韦君玉是大瑶山中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从大瑶山走出的女大学生,她选择回到大山,是想为山里的孩子们教授知识、传递希望。
走出大山丨重返家乡丨扶志扶智
广西发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开放合作带来新气象
“这季度分红,我们村有2万多元呢!”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共宜幸福家园社区,兴民互市贸易合作社第二季度分红正在举行,不少村民高兴得合不拢嘴。
发挥边境贸易口岸优势,龙州县近年来引导、帮助群众走出一条依托互市贸易的增收致富路。此次分红涉及5个边境乡镇26个村,总计近48万元。
“以前我家住在周边的山上,种植甘蔗,平时也会下山打零工,但收入低,也不稳定。”2018年,35岁的水口镇罗回村村民陆娟妹搬迁至共宜幸福家园,“现在每天在扶贫车间做工,每个季度有分红,孩子上学就在小区门口,日子越过越开心。”
广西百色靖西市大莫村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广西百色靖西市大莫村,“九分石头一分土”,村民1200多人,到2015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2.8%。
近些年,广西持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大莫村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到2019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12%,实现整村脱贫。
技术有人教,销售有保障丨引来山泉水,用水不再愁丨盖起新校舍,有了助学金
广西崇左龙州县弄岗村发展生态游增收致富门路宽
“这是两万元,表哥你点点。”农海忠把手里的钱递出去,神情轻松,“大前年,家里改建民宿时向亲戚借了18万元,没想到3年就能全部还清。”
农海忠是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村民,家有5口人、6亩甘蔗地,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人均收入仅2400元。
弄岗村地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生态环境好,鸟类品种多。2016年起,农海忠为来村里观赏、拍摄鸟类的研究团队和游客当向导,收入逐步增加。
山东威海——绿色发展增添幸福生活成色
远看一片水蓝蓝,岸边鲜花红艳艳,在山东省威海市羊亭河湿地公园,从外地来威海定居的王女士说:“威海生态真不错,公园非常多。”
以陆地海域为“画板”,用城乡山水做“骨架”,近年来,威海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还绿于民,修复自然生态丨城市增绿,满足群众需求丨生态优先,带来发展机遇
山东省青岛市斋堂岛村渔民石发家靠海吃海,吃出新滋味
山峦苍翠欲滴,山下民房整齐,一水的红瓦映衬着蓝天白云;远处的航船激起浪花朵朵,海鸟掠水飞过——大海中的斋堂岛,美不胜收。
“石老板,再加个炖鱼”“石老板,上点海螺”……每到周末,斋堂岛上的这家渔家乐民宿生意红火。
民宿开在自家小院,罩上遮阳棚,就是渔家宴大厅,5间农房做民宿,床铺干净整洁。“旺季常常爆满,得提前预订。”
山东推动农村各项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产业兴旺 日子红火
8月,行走齐鲁乡间,庄稼苍翠,瓜果飘香,田园综合体游人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长岛渔民的扇贝喜事:从请客求人买到供不应求
“以前请客送礼求人都不好卖。现在有多少卖多少,而且价格还比以前高。”谈起这两年的扇贝养殖,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北城村扇贝养殖户王惠安乐得合不拢嘴。
北城村位于山东省长岛,这里海区面积大,水质好,养出来的扇贝品质好、个头大、肉饱满。
“养得越多,挣得越多。我去年毛收入250万元。”王惠安说,以前这样的好收成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北城村又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人工鱼礁、安全码头、渔船管理系统平台等项目,对村级医疗卫生室和群众活动中心升级改造,对村居环境美化绿化。昔日的渔村彻底变了模样,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福州全力办好旧屋区改造实事城市品质提升 居民生活舒心
新房在一天天“长高”,吴益峰每天都要去瞅瞅。那是他的回迁安置房,他不愿错过每一点变化。
福州市台江区红星排尾地块,吴益峰和老伴唐月英在这里住了36年。周边日渐繁华,这里的时间却一度像凝固住了:760多亩地,挤进了3万多居民;路是“盲肠路”,房子自己搭,管网电线早就年久失修,晴天怕火、雨天怕涝。夫妻俩的砖木房,占地只有17平方米,他们盖了四层。多年前的一场台风,大水漫到了唐月英的腰。她是社区干部,赶着去救灾,“就怕电线掉水里,有危险。”
有着约3600栋老房子的红星排尾地块,曾是福州二环以里最大的旧屋区。
福建龙岩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带来发展红利生态好 产业兴
“小时候的印象中,长汀的山是光秃秃的,没想到现在又能散养河田鸡了。”河田飞鸡(长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鸡苗孵化装置前,技术员钟炳荣说道。
福建长汀传统特产河田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车间里,装着19万枚鸡蛋的10台鸡苗孵化设备正在运转。一旁,工人们忙着分选雏鸡、注射疫苗、装箱发货。这里每年培育300万羽河田鸡鸡苗,在长汀全县范围供不应求。
福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行走福州,三张笑脸印象深刻。
浓密树荫下,陈永华笑得祥和。鼓楼区鼓东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这位88岁的老人评说自己的幸福晚年:“这里就是我的家。”
碧水微波旁,王满连笑得灿烂。晋安区浦东河畔的水上公园,这位河边老住户感叹家门口的环境之变:“像是住在公园里。”
青瓦白墙下,卢鑫笑得自豪。台江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这位“老福州”夸赞古街新貌:“上下杭又有了好模样!”
三张笑脸,透着一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描绘出福州人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老有所养“这里就是我的家”丨居有美景“像是住在公园里”丨业有活力“上下杭又有了好模样”
舟山市普陀区有个“信访超市”群众怎么方便,就怎么服务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居民小周没想到,过人行道竟会掉入窨井,造成手、脚、膝盖多处擦伤。他拨打公共服务热线12345投诉。不到1小时,调解员就联系小周,请他去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调解员和窨井盖业主已在等候,小周当场获赔了医药费。
这处窨井盖没有标识,12345工作人员去认定时,无法知晓归属。服务中心通知住建、市政、通信等单位和道路附近的东港集团现场查看,确认窨井分属移动、电信、联通、华数等4家单位,4家单位又共同委托某通信产业服务公司管理。
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按照访调对接机制,把双方引入中心现场调解,让小周省了很多麻烦。
“各部门联动机制,让调解甚至诉讼当天完成。”市信访局12345普陀分中心负责人郑琳说。
只要进了门,一定有回应丨民间工作室,化解新难题丨调解多了,诉讼少了
福建宁德屏南县龙潭村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古村焕发新活力
论地利,龙潭村并无优势。自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车行近1小时才能抵达。
论人气,龙潭村远近闻名。天南地北的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今年“五一”假期到访游客超过2万人次。
小小山村缘何广受青睐?“是一支画笔改变了龙潭村。”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说,从开设公益画室起步,龙潭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以画为媒,村民增加了收入,开拓了眼界”丨“村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重新热闹了”丨“向着业态成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探索前行”
浙江衢州柯城区万田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环境大变样 发展添能量
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侧白墙黛瓦,院墙上一幅幅农民画质朴、热烈;推门进院,美人蕉开得正艳,菖蒲、麦冬青翠欲滴……走进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万田村,难见昔日环境杂乱的旧模样。
“这条‘通源路’,之前可不大‘通’。”万田村原党支部书记徐强贤说,村民过去多从事养殖业,为了生计都在房前屋后建辅房,还占了村里的主干道通源路不少地方,路段最窄处,不足两米。
浙江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日子越过越红火
阵雨过后,三面环山的古村落,平添了几分意境。这里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平田村,老屋改造而成的扎染坊、艺术家工作室、农耕展览馆高低错落,现代元素与传统村庄浑然一体。
绑扎、喷涂,扎染坊里,村民江小美动作轻巧熟练,“以前天还没亮就得上山挖笋,辛苦不说,挣钱还不多;现在做扎染、培训学员,收入比原先高多了。”
这些年,平田村依托古村资源和自然生态,发展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带动村民就地就业,昔日的空心村如今生机勃勃。
通过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建设花园式美丽乡村、全面繁荣乡村文化等一系列举措,浙江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越来越多的乡亲像江小美一样,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浙江湖州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江南生态美 绿意最动人
夏日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翠竹环绕,清溪潺潺,游客徜徉绿水青山,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该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15年来,湖州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谆谆教诲,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正成为湖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入太湖水质连续12年保持三类水丨迈入绿色发展快车道丨好生态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从“欠发达”到“绿富美”——浙江衢州的乡村蝶变
从“欠发达”到“绿富美”,乡村发展需要怎么蝶变?地处浙西山区、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了答案。
近年来,浙江衢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孕育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矿坑“开”出玫瑰花——浙北小镇的“美丽经济”
“以前是矿机轰轰响,现在是玫瑰山里香。”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当地群众怎么都没想到,曾经开矿炸山满身尘土地赚钱,如今却能坐拥绿水青山,在亮丽多彩的“美丽经济”中奔小康。
上海市徐汇区——先服务再治理 合力构建好社区
金秋午后,居民柴秀英和几位老邻居,坐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小区西门的“缘驿站”,闻着桂花香,唠着家常。绿色栅栏,砖红墙壁,一顶遮阳伞,几把休闲椅,“缘驿站”不过四五平方米,却收拾得雅致时尚。
“一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堆放点,现在却成了小区居民的好去处。”61岁的柴秀英在乐山住了30多年,“没想到我们社区能变得这么好。”
我为进博会寻美食
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做过广告策划、采购、展馆运营等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美食打交道,直到遇见进博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了解一个国家,少不了品尝它的特色美食。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展览面积大、参展国家和企业多,有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食品企业参展。作为展区负责人,我有幸见证各式各样的全球美食从展品变成商品,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在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同时,进博会为加强各国贸易往来搭建了广阔平台。
上海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浩荡长江,奔涌入海。江海交汇处,是上海崇明岛。
崇明,上海美丽的后花园,全市超1/4的森林在这里。岛上有田、有林、有水、有绿,有一个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小村……
“牢固坚持和落实生态立岛的原则,坚决不搞大//m.vanbien.com/htmlnews/2020/8/444099.shtm开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一张蓝图干到底’”,上海坚定不移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促进生态自然优势与生态发展优势共同发展,崇明正在发生变化。
从筑堤围圩到生态发展丨一株黄杨木,致富一村人丨鲜花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上海在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化赋能美好生活
“互联网平台+早餐服务”等创新模式,正在推动上海加速打造“早餐工程”升级版。
近年来,上海市抓住在线新经济发展机遇,线上赋能线下、线下拥抱线上,让居住在这座超大城市的2000多万居民迎来精彩、便捷的“云生活”。
上海已有26家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从今年3月至今累计开展诊疗服务3万多人次。
今年4月,《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提升发展在线医疗、拓展生鲜电商零售业态、优化在线金融服务、深化发展在线文娱、创新发展在线展览展示、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等被明确为重点。上海,正打造在线经济发展新高地,助力美好生活。
上海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实事办好 百姓点赞叫好
漫步黄浦江畔,江风轻拂,芦苇摇曳,水鸟翩翩。市民悠闲散步,游客驻足观赏。
“在这么美的地方散步,格外惬意。”年近九旬的黄宝妹老人曾是上海市国棉十七厂职工,当年工厂就在杨浦滨江。为了“还江于民”,上海聚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将生产性、封闭型岸线,转变为生活性、开放型的生态景观岸线。近3500家单位动迁换来的,是两岸贯通4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
养老服务增量提质丨托幼服务加快发展丨老旧小区改造提速丨美丽乡村更加宜居
辽宁抚顺市采煤沉陷区26400多户居民住进新房——搬出沉陷区,活出好滋味
老房子室内地板裂缝,凹凸不平;室外地面沉陷,外墙掉皮……
新房子99平方米,一梯两户,南北通透。
“比原来好太多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辽宁抚顺市东华园社区居民唐晓雅告诉记者。
抚顺市有百年煤炭开采史,采煤沉陷区达23.29平方公里,影响区达74.73平方公里。唐晓雅的老房子就在采煤沉陷区。
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抚顺这些年实施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安置工作,建成6个安置小区。目前,已有26400多户采煤沉陷区居民像唐晓雅一样住进了新房。
“社区既舒适又方便”丨“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辽宁盘锦以美丽乡村建设夯实振兴发展乡村更宜居 日子真舒心
鱼塘垂钓、铁锅炖鱼、制作打糕和辣白菜……国庆假期,辽宁省盘锦市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十分热闹。
“15个套房、25个标准间,这几天全部客满。”民俗村经理谭庆茹兴奋地说,“环境干净漂亮,到我们这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产业兴旺让生活更富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改善环境,乡村生活更宜居丨做旺产业,农民增收有保障丨涵养文化,一村一策促振兴
辽宁盘锦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服务更高效 办事更便捷
“上个月我去市里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只用带身份证、银行卡、购房发票和合同,一次就办好了。”辽宁盘锦市民小孟说,“以前可没这么便捷高效。”
变化缘何而来?
“过去,不同的数据都在不同的部门,形象地说就是‘信息孤岛’。”盘锦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里,管理中心智慧应用科科长刘尊龙告诉记者,“现在,咱们有了‘全市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这里面整合了全市48个部门的政务数据资源,入库各类政务数据1.8亿多条。像公积金提取这样‘最多跑一次’的业务,目前已完成36项。”
沈阳市腰长河村着力发掘民俗文化魅力“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腰长河村共有49户183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张宝文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现在是村里的义务导游,“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村的民俗文化”。
位于辽河七星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域的腰长河村,被湿地所环绕,万余亩芦苇荡和荷花相映成趣,阵阵花香扑面而来,颇具特色的锡伯族风格建筑群引人注目。
“原本是来游览湿地公园的,可锡伯族风格建筑群吸引住了我们,让我们流连忘返。”7月29日上午,来自辽阳的游客胡女士难掩兴奋。
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枫林谷景区绿水青山成了绿色银行
青山滴翠,溪水潺潺,盛夏的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枫林谷景区内,平均气温只有23摄氏度,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超过5万个。
7月26日一大早,58岁的护林员李宏生边收拾巡山用的背包和工具边说:“1981年刚来这里上班时,齐腰粗的大树一天砍倒几十棵,也没觉得啥。现在要是看见哪棵小树倒了,心里都不落忍。”
8年前,这里还叫和平林场,是桓仁县重要的林木采伐基地。树没少砍,可老李这样的老工人每月只能拿到1500元工资。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游人如织的4A级旅游景区。“工作不累,收入翻了好几倍。”老李说。
林场变成了景区丨家家都有致富门路丨山上都是宝贵财富
内蒙古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种出新希望 绣出好生活
近年来,针对不同贫困户特点,内蒙古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达1.9万个,将各类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农户家。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盐碱地、山坡地多,不适宜发展庭院经济,怎么办?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还得因地制宜、用足优势。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依托传统,在马铃薯品种开发、种植、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精耕细作马铃薯产业。杨红娟说:“咱这儿的条件最适合种马铃薯,我们就坚定信心做好这篇文章,一准奔出好日子。”
内蒙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文化力量草原散发文化清香
夏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热闹非凡,蒙古族舞蹈欢快灵动,呼麦长调醇厚悠扬,马头琴表演似万马奔腾直冲云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为数百名当地农牧民与游客带来一场艺术盛宴。
“怎么看都看不够,盼着他们下次再来。”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观众意犹未尽。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毛乌素沙地的“明沙”绿了
“明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区方言,意为明晃晃的沙地,光秃一片、无边无际。
这是在茫茫大漠中挣扎许久的人才能创造、理解的一个词。深处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中心,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当地人开始艰苦卓绝的治沙事业。近60年过去,“明沙”之上,绿色生活悄然上演……
父亲的沙,儿子的草丨沙地藏“宝”丨每抹绿色都是财富和希望
内蒙古坚持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绿富同兴 小康路宽
白帆点点,水光潋滟,成群成群的赤麻鸭、海鸥,在水中嬉戏觅食。这里是塞外草原——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
“前几年岱海面积一直在缩减,2018年开始停了下来。”在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索太平保激动地说,“现在再也不担心岱海继续缩小了。”
生态向好,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实施的以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河道疏浚、应急补水、生态恢复、水质恢复为主的“两节两补两恢复”综合治理措施。截至2019年底,岱海周边地下水位比2016年上升22.66厘米,湖面不再萎缩,水质有了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2019年,乌兰察布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3万人次,增长10.4%;全市旅游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增收793万元。
内蒙古赤峰市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帮扶力度——人才进村里 携手奔小康
搭建平台帮果农卖苹果,联系专家培训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实现整体摘帽,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减贫人口最多、摘帽退出旗县最多的盟市。
山西平顺中药材产业带动3.5万贫困人口增收大山深处,脱贫有良方
车行太行山区,深沟绝壁起伏,让人心生“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之喟叹。行进山间,满眼尽绿,又让人深感盎然之生机。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就坐落在太行山脉南段。“这里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山多地少并且地力较差,种普通农作物,收成、收益都很一般。”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剑青说,“但平顺也有独特优势,是正宗潞党参的原产地,发展潞党参等中药材产业,不失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一剂良方。”
车在大山深处辗转许久,终于抵达青羊镇车厢沟。目之所及,是一片片梯田和五颜六色的中药材。
从村办工业厂区变身文化生态旅游村贾家庄迈上小康路
特色小吃、传统作坊、工艺品店引人驻足,欢笑声、叫卖声不时传来……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贾家庄民俗特色商业街——贾街就在眼前。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靠艰苦奋斗,在盐碱地上改变穷貌;进入八九十年代,这里发展起水泥厂、焦化厂等20多家村办工业企业,集体经济快速壮大。
现如今,贾家庄村重整行装再出发,正向着建成富裕文明宜居的小康村阔步前行。
山西分“道”转型蹚新路
山西长于煤,兴于煤,而又困于煤。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这道时代考题,山西省明确提出,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要打破路径依赖,在产业转型上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敢于换道领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山西转型的“发动机”。山西省坚持把培育创新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宁夏山区群众迁出深山走进车间“有梦想、有奔头,敢想更敢干”
又逢一年枸杞成熟时,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新村一片火红。采摘工苏格买将果子一粒粒掐下,过不了多久,经她之手的枸杞将变成原浆、酵素,销往全国各地。
“采摘季能赚五六千元,全年下来收入过万元。”2014年秋,苏格买搬离生活了24年的固原山区,来到红寺堡这片陌生的土地。两年后,宁夏永进枸杞扶贫车间在这里开辟了6000亩种植基地,带动50多户移民脱贫,苏格买也由此迎来新生活。
近年来,“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模式在宁夏各地实施。大批像苏格买这样的山区群众迁出深山,走进车间,迈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告别地里刨食的苦日子——西海固 闯出康庄路
细雨浸润下,宁夏西吉县下堡村碧绿如洗。村口一侧的艾草扶贫车间内,数十名女工或分拣,或装袋,场面热火朝天。每个月,经她们之手加工销售的艾草护垫和沐浴包,总价40万元。
下堡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到2000年,贫困人口还有100多万。如今,20多年闽宁协作、数年如一日精准扶贫,西海固已脱胎换骨。
盛夏时节,记者走访西海固,一张张笑脸、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场景,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宁夏落实生态立区战略,让生态愿景成为生活美景——青青贺兰山 展开新画卷
宁夏西北,贺兰巍巍。
从银川始发的“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沿着山脚疾驰而过。这趟拥有半个世纪运营史、编号7524/5的绿皮列车曾因煤而兴、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态工业旅游而红火起来。
“前些年车窗不敢随便开,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衬衫也变灰衬衫。如今山上的矿坑不见了,一路上满眼郁郁葱葱,游客也渐渐多起来!”工作多年的列车员李静,也惊叹于贺兰山生态环境的变化。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铁拳治乱,全面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累计整治修复6673公顷,播撒草籽覆盖面积8万亩,造林超过7000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苍茫大山抹去“满面尘灰烟火色”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画卷也在贺兰山下徐徐展开。
贵州农村公路四通八达
早饭后,山间薄雾还未散去,把农具和肥料搬上电动三轮车,一曲山歌还没哼完,陈中松就来到了自家的金银花基地。“公路不仅修到了家门口,还直通田间地头。”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浪水村的老陈说。
2015年以来,贵州先后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攻坚行动,全省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5.9万公里,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实现3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
补齐短板,百姓出行方便了丨完善路网,致富路越走越宽丨群众参与,建养管运一盘棋
贵州危房改造惠及800多万农村群众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这辈子有两个愿望,去年全实现了。”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索街道大桥村63岁的罗会明说,一个是全家从危木房搬进了水泥房,还有一个是36岁的儿子结婚了,“终于有个像样的家。”
在贵州,近千万农村群众和罗会明一样有了像样的家。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省份之一,贵州2008年就启动了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20万户,超过800万农村群众受益。
“有房住”还要“住得好”丨建造让群众放心的房子丨“云平台”助力危房改造
农货卖到远方、农民迁居进厂,贵州毕节——万山挡不住 蹚出脱贫路
贵州毕节,五百里乌蒙腹地。
乌蒙山主峰韭菜坪就坐落在毕节市赫章县境内,山势连绵,令人兴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但在如今的航拍镜头中,苍翠林间,路网延伸,车辆驰骋。
水塘堡乡的居民姚文黔停好小货车,打开小喇叭,山路上响起瓜果叫卖声。“路通了,出家门给镇上送新鲜的山货,就是一脚油门的事,落雨都不用穿胶鞋。”
“以前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现在村组都通硬化路。”在赫章县交通局修路17年的熊健说,“赫章是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山高路远通路难,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毕节,干部群众有这样一股子劲头。
贵州发展经济注重保护生态靠绿水青山奔小康
“汇川的茄子熟了!”
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万亩茄子种植基地,农民们正忙着采摘。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整合资源打造这样的万亩坝区并非易事。
“有了这片坝区,不仅实现规模化种植,也让附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汇川区泗渡镇党委委员马凤说。
“今年收成不错!”菜农彭克容直起腰,笑脸盈盈,“只要我们踏实干,小康生活有奔头!”
四川巴中产业扶贫促增收迈开大步奔小康
“我再算算看。”正在田间查看茭白长势的岳清泉,点开手机里的计算器。去年刚脱贫,今年收入就能超过20万元?成本开支、收入毛利,反复算了几遍,他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说20万元还是保守估计!”
岳清泉是四川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房岭村人,去年种植4亩茭白挣了3.6万元,今年流转土地种了40多亩。在南江县,从浙江缙云县引入的优质茭白,市场看好,已助力10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行走巴中,一路遇见不少像岳清泉这样的脱贫户。依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摆脱贫困奔小康。正如岳清泉所说,“脱贫不能只靠帮扶,增收要靠自己努力,迈开步子,追上幸福日子!”
四川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 动能更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盛夏时节,巴山蜀水间,蓝天白云下,江河渠堰纵横交错,各类水鸟翩翩起舞;湿地公园花团锦簇,城市绿道绵延贯通;田间地头,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大自然呈现的缤纷色彩中,那一抹抹绿色格外令人心旷神怡。
迈向全面小康进程中,四川各地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奔小康路上越走底气越足。
“我的家就在公园里”丨“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就更好”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幸福乡村引“客”归
盛夏的烈日炙烤着柑橘园。32岁的新型职业农民刘沈厅正用他自己研制的滴灌系统,为柑橘树“补水”。
这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不仅是一位种着130亩柑橘的果农,还是有着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历的返乡创业者。
近年来,在农业大省四川,大学生、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有知识、有见识、懂经营的人才回流农村,正汇聚成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力量。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农民持续受惠四川 特色农业促增收
果园村的葡萄满架满园,吉香居的泡菜清香四溢,安岳柠檬种植园果实累累……盛夏时节,行走在川蜀大地,感受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四川省注重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让广大农民持续增收获益。
果园村:“葡萄大家一起种,钱要大家一起赚”丨吉香居:“泡菜生产线,使农户稳定增收”丨隆恩村:“让群众住进新房子,能有稳定收入”
黎苗山乡“老行当”擦亮“绿色牌”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干埇村山鸡养殖基地里,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中坐落着一栋栋标准化养殖大棚。基地饲养员覃国光按下自动饲喂机按钮,饲料便顺着管道投入各栏舍。
互联网更让山里好货插上了飞出深山的“翅膀”。短短四年间,元门乡福才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村”,“福才地瓜”声名鹊起。过去,“福才地瓜”在当地小有名气,出了白沙却无人知晓。在白沙电商办工作人员指导下,全村67户村民里有45户开起网店,写文案、拍照片、学运营,自家种的地瓜一举打通县外、省外销售渠道,价格也由每斤4元提升至每斤8元。
黎村苗寨瓜果飘香。“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农产品纷纷“飞”出深山,好山货真正让黎族苗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让乡亲收获更多幸福感——海南省三位村支书的行与思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离贫困群众最近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乡村发展前景。
在村支书们心目中,小康生活什么样,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又有哪些感悟和心得?记者在海南省部分乡村听三位村支书讲述他们的实践探索和心路历程:
澄迈县永发镇后坡村党支部书记曾令群:办法总比困难多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白沙村党支部书记符永生:“饭碗”端稳了才行
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党支部书记李可祥:做好“转型”这篇大文章
从贫困户到养殖能手,海南省文昌市龙楼村朱兴旺——脱贫不返贫 要靠志和勤
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46岁的龙楼村村民朱兴旺小有名气。
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朱兴旺家给村里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穷”。一栋破旧砖瓦房,屋顶漏着好几处,每当台风袭来,“屋外下大雨,屋里下中雨”。这年,朱兴旺家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
仅仅过了2年,朱兴旺家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0858元。如今,朱兴旺已经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感谢党、感谢政府帮助我们家,而且为我指出了养黑山羊这条致富路。”朱兴旺感激地说,“党和政府这么帮扶我,我要证明自己值得帮扶!”
海南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
夏季不是海南三亚的旅游旺季,但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生意依然红火。这里依青山、近碧海,游客慕名而来。优美的环境,别样的体验,让他们流连忘返。游客们不一定知道,博后村的乡亲祖祖辈辈在盐碱地里“讨生活”,“小康”对他们来说曾经只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与企业和农民聊发展、话增收,留下这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深情嘱托,也为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2019年,博后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520元。”博后村党支部书记苏少洪高兴地告诉记者,“村民们不光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了,村里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找对了。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
广东英德特色产业助脱贫茶香悠悠富农家
骤雨初歇,粤北英德山区暑气蒸腾,茶农们在层层梯田间缓缓移动。
50来岁的林观金头戴篾笠,身着蓝衫,双手交错翻动,飞快摘下两把嫩黄茶尖,投入背后竹篓。“打这份工呢,要起早,收工也晚,人是辛苦点,但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也知足啦!”她抬头说道,带着笑容。
安居乐业两相宜丨“穷山窝”变“金山窝”丨茶乡山川更美丽
广东佛山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大市“美丽蝶变”
落日江边,三三两两的渔船点缀着江岸,散发着岭南水乡的独特韵味……记者一行走进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在白鹭、芦花和驿道旁,感受乡村之美。
近年来,佛山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域统筹保护与修复生态资源,按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进键”。
广东清远转观念谋发展、向创新要动力、以振兴谋未来——激活“潜力板” 广开致富路
广东北部山区,公路在石灰岩地貌上盘旋。转过山头,清远市石潭镇联滘水西村(简称“水西村”)的绿水青山跃然眼前。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清远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到如今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村庄”,水西村走向小康生活的发展之路,映射出村民生活之变、发展观念之变,也成为粤北地区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样本。
湖南省汉寿县退捕渔民每家至少一人上岗就业洞庭人家 幸福转身
金色余晖中,船从沅江与西洞庭湖交界处顺堤向东,芦苇摇曳,水波荡漾。
这里是位于湖南省汉寿县的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块3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曾经,违法挖砂、过度捕捞、围湖造田、污水排放,洞庭湖生态遭受严重伤害。近年来,湖南通过全面系统治理,洞庭湖生态不断好转,湖区群众不仅从好生态中获益,也更懂得呵护来之不易的好生态。
刘克欢:从村民到志愿者丨曾庆武:芦苇工变身护鱼人丨肖传久:老渔民成了新工人
竹笋加工富农家
深秋10月,山里有些湿冷。烤房边上,热浪却是一阵接着一阵。刚出炉的笋干,已经彻底脱水,褪去了压榨保存时的酸味。
把竹笋一筐筐倒入浸泡池,竹笋立刻咕嘟嘟喝起了山泉水。“脱水再泡发,保留新鲜味。”何震这边搭着话,那边还没停下手里的活儿,“眼下订单要得急,生产还得抓点紧。”
这个大山里的弄竹郎,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益阳仑村村民。2017年,他和父亲何建安在村里办起了竹笋加工厂,主营复水笋食品。靠着两家门店、两家网店,产品销到了大江南北。
试 水丨回 乡丨转 变
湖南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城乡协调 增添发展新动能
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数字背后,是中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
丰饶多姿的三湘大地,一座座欣欣向荣的城市,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乡村,在大力推进城乡协调中,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湖南吸引年轻人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创业正当时 耕耘收获多
在三湘大地,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他们走进大山,奔走在田间地头、山乡小路,在时代的潮声中,将向往和历练、见识与经验,化为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为收获幸福生活而热情耕耘着。
在这里,我们看到自信在生长,感受到了蓬勃的新希望。
十八洞村 苗家妹直播带货丨龙尾巴村 游客慕名村里住丨翁草村 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郑州以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河南省郑州市陇海北三街118号院建成33年,头顶电线杂乱似蛛网,院里杂物落满灰,下水道一个月堵两三回。居民马丽提起这些直摇头:“真的想从这搬走。”
短短几个月,改造后的北三街片区大变样:管线入地,垃圾清理,外墙刷新。一条长长的巷子,串起绿植、雕塑、亭台;橱窗内摆上古色古香的艺术品,透出浓浓文化味儿。
群众意见多,谁能统筹得了?施工单位多,进度咋协调?改造完成后,谁能管得好?马丽竖起大拇指:“没有党组织,啥也干不成。”
“党建引领,破解了城市道路、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综合改造工程和改进城市管理中的难题,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全面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品质、形象。”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说。
党组织建在项目上,破解改造“协调难”丨党组织建在楼栋里,破解小区“管理难”丨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破解自治“组织难”
河南淅川“短中长”结合育产业助脱贫——绿了山川 富了乡亲
水,晶莹剔透;山,叠翠流金。秋日里的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宜人。
如今的淅川,山川更美,乡亲更富,今年2月正式脱贫摘帽。
淅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2015年底,全县尚有159个贫困村近10万人处于贫困线下。
“淅川的情况,既有交通闭塞、生态脆弱等共性原因,也有其特殊性。”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
然而,发展脚步不能停。“我们扛稳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重任,立足县情,确立‘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的绿色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卢捍卫说,短线发展中药材、大闸蟹等“短平快”产业,确保短期可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杏李等套种产业,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做大做强旅游业,确保长远可持续发展。
“短线”重“短平快”,力保短期可脱贫丨“中线”发展林果,铺就绿色致富路丨“长线”农旅融合,村美民富奔小康
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
来到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仿佛走进一幅山水画:涓涓流淌的山泉映着绿竹,古朴的农家院落坐落于山水之间,昼观山花闻鸟语,夜卧林海听涛声。好风景换来好前景,重渡村300多农户多数从事乡村旅游、农家乐,“开轿车,住楼房,绿水青山就是小银行”,曾经的贫困山村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斩断穷根,摆脱贫困,更新观念是关键。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头等大事。“以前开荒垦山、伐木砍竹,刨不出几个钱。”村民们认识到,以生态毁坏为代价求发展,结果只会越来越穷。如今,在重渡村,数万亩竹林变成“绿色银行”,人们建起数十里竹林长廊、数千米竹林幽径等景观,开发出竹筒米饭、竹制办公用品、竹叶清茶等180多种产品。重渡村由贫向富的发展蜕变,靠的是摆脱伐木砍竹的路径依赖,端“旅游碗”、吃“生态饭”,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
河南许昌市解决百姓关键小事,打造15分钟便民圈许继社区的幸福密码
一趟拳、一本书、一把菜,折射出百姓生活节节攀升的幸福感。这些幸福源于许昌市倾力打造的15分钟便民圈。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许昌舍得投入,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构建起生鲜便利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等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
5个服务圈,带来便利新生活丨服务有量更有质,退休生活也精彩丨当群众贴心人,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15分钟“圈”出美好生活
在你的城市,15分钟能做什么?
河南许昌给出这样一份答案:从市内的任何一处居民小区出来,步行不出15分钟,几乎都能找到一处健身休闲的公园或绿地、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便民阅读书屋、一个生鲜便利店……
江苏涟水县扁担村产业、生态、文化齐发力门前屋后美 村庄成花园
秋日的扁担村,连片的桑园仍是满眼绿意。这里种的是杂交新品种“丰驰桑”,叶片大、长得快,一年能收割4到6茬。“一个大棚的纯收入有1万块呢!”66岁的蚕桑园管理员王春阳说。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一度是经济薄弱村。“2016年村里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共94户365人,平均五六户中就有一户贫困户,不少人都去外地了。”村党总支书记范从伟介绍。
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村两委成员走访本村在外致富能人大户,请他们出主意、筹资金、带项目。
江苏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牵引,统筹做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绿色铺就小康底色
从南京上空俯瞰,奔腾的长江旁是蜿蜒的绿道,长江二桥至三桥间的主城滨江风光带,勾勒出山水城林的生态之美;鱼嘴公园、绿博园、万景园等景点,如同一枚枚绿宝石镶嵌其间。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鱼米之乡江苏,长江流淌出河网密布、孕育着繁华兴盛。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此为牵引,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让绿色成为全面小康的底色。
江苏以创新驱动发展,用创新改变生活,靠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提升小康成色
小康路上,江苏处处可见创新元素。
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公厕里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厕所内的氨气、硫化氢、温度湿度等,一旦某一项数值超标,便会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处理。
漫步在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处处体现着创新在发展中的原动力。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里,新一代互联网络骨干已经建成,这里将用创新引领未来。
江苏正用创新描绘着小康路上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乡村生活富又美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名声一直很响。
70多年前,作家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记录了松花江畔一个山村的土地改革进程,元宝村是书中元茂屯的原型地。
如今,这里早已从当年的贫困村变成“亿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2万元。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元宝村走上一条“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精农业,处处稻花香丨稳工业,走量更重质丨兴旅游,引来八方客
林区人捧稳生态“金饭碗”
行走在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三十出头的马立志不时深呼吸,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
“爷爷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曾经一个冬天采伐1200立方米,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退休后17年间,爷爷和家人义务植树5万多棵,把砍树的‘欠账’还给大山。”耳濡目染,马立志打小就知道,“我们是这片森林的受益者,守护好这林子才有好日子。”如今,他已是伊春市林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马立志的家乡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誉,是我国开发较早的重点国有林区。2014年,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走上转型之路。
北大荒农垦人挑上“金扁担”
中国东北角,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粮仓。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走进大田,观看秋收。当听说建三江通过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稳居中国农业企业“龙头”地位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盛夏时节,漫步建三江七星农场,眼前绿意无限。一台台无人农机在试验田里来回奔忙,一项项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一幅农业现代化的画卷徐徐展开。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如今,黑龙江赫哲族群众已全面脱贫,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
踏上黑土地,广袤的三江平原刚完成水稻插秧,绿油油的稻田延伸至天边,如同一片绿色海洋。雨后,两道彩虹插入田中,童话般的色彩令人陶醉。
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村,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走进村子,水泥村道干净整洁,一排排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各家各户自来水、有线电视、供暖设备一应俱全。80多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桂兰,打了一辈子鱼,如今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村里协助办起的农家乐还带来不错的收入。八岔村群众生活过得比蜜甜,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奋进。
河南鄢陵县关爱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有保障 日子更亮堂
怡康苑是鄢陵县的一家养老机构,也是全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的首批试点之一。走进这里,绿色的苗木、芬芳的花草随处可见,俨然一座大花园。要说特别,就是住在这儿的248位“戏迷”,他们都是贫困重度残疾人。
小康路上如何不落一人?鄢陵县瞄准这些特困群体,政府、市场两手发力,织牢兜底扶贫保障网。在这个新家,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免费集中托养,有专业治疗,有专人照理,还能看戏、锻炼、做手工等,丰富的生活让康养院里每天笑声朗朗。
河南省栾川县仓房村咬定生态脱贫,由卖竹子到卖风景生态饭才是长久饭
守护好生态,周边一个个村庄也吃起旅游饭。新南村建起“铁路小镇”,信号灯、标志牌,乡间列车行驶在翠竹山水间。有了“火车”,大山“活”了,全村办起89户农家宾馆,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北乡村种植100亩梯田向日葵,赏花节吸引大量游客,花期过后,向日葵籽榨油销售。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栾川县咬定生态扶贫,建起23个生态庄园、1442家农家宾馆,乡村旅游带动1.3万人脱贫,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自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批批带着海风和温暖的福建援宁人,从闽江水畔来到六盘山下。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4年来,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的奋力推动下,闽宁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积极争取结对帮扶项目,建设160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帮助宁夏培训教师近万名……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是一座座村庄的美丽蝶变。
2016年6月,大学毕业后的我进入杭州市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也成为一名交通工程人,延续着父亲的使命。时至今日,我已参建了两个国家重点项目,见证了当地从天堑到通途,我走遍了父亲曾经走过的路,却不用再体会他当年的艰辛。
收完麦子,紧接着就是播种玉米。以往,种玉米也并不轻松,要抓紧时间播种,一般间隔十厘米一个坑,下种、埋上。种上种子之后,工作还没结束,得立马浇水。如果不浇水,种子是不会发芽的。那个时候,村里只有三口井,水根本不够用,所以每天凌晨我就得跟着父亲占井,好让玉米“喝水”。之前人工播种一亩地,要花上半天时间,而现在,播种都是机器来做,十分钟完成。浇地也方便,地头就是出水口,随时浇。
携手奋斗奔小康——2020,吹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
这是铭刻历史的决胜之年——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进展,亿万人民奔向美好生活
曾经苦甲天下,如今美丽蝶变,甘肃定西的元古堆村“笑”了。
这是迎难而上的决战时刻——全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山村的夜晚,静得只听见虫鸣声,云南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瓦娃村驻村第一书记普元贵还在忙着入户走访。
这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跑好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为开启新征程打下良好基础
2014年初,花垣县委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2017年2月,村子宣布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46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