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齐强 方圆 来源: 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0/7/4 9:0:0
选择字号:
黑龙江伊春
林区人捧稳生态“金饭碗”

巍巍兴安岭,莽莽林海深。

行走在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三十出头的马立志不时深呼吸,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

“爷爷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曾经一个冬天采伐1200立方米,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退休后17年间,爷爷和家人义务植树5万多棵,把砍树的‘欠账’还给大山。”耳濡目染,马立志打小就知道,“我们是这片森林的受益者,守护好这林子才有好日子。”如今,他已是伊春市林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马立志的家乡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誉,是我国开发较早的重点国有林区。2014年,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走上转型之路。

2016年5月,近平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来到伊春。总书记指出,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

黑龙江省和伊春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老林区正焕发青春活力。

绿意葱茏的夏日,记者走进伊春,看曾经为“木材停伐”而纠结的林区人,如何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

护好这片林

“行动起来呀,嘿!植树造林呀,嘿!绿化祖国呀,嘿!造福子孙呀,哟嘿哟!”

一段颇具年代感的“植树号子”,马立志脱口而出。“这是爷爷生前常喊的号子。小时候他常带我上山,让我和山上的小树苗比个头儿,看谁长得快。爷爷说,小树和我一样,都是他的孩子。”

徒步走完8公里崎岖山路,马立志终于到达作业地。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继承爷爷遗志,从事种苗管理和森林抚育工作,每年夏初都要上山实地勘察并制定林木抚育方案。

“这是水曲柳!那是黄菠萝!这些都是珍贵树种,得好好抚育才能成长。”看似没啥区别的树种,马立志一眼就能区分。儿时印象中的荒山土岭渐渐消失,现在林子越来越密实。“爷爷种树那会儿是造林,现在我们种树是‘填缝’——到处都种满了树,想找片空地都难!”

植树造林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这两株红松离得太近了,容易形成营养竞争,必须降低密度,砍掉一株,保证长势。”行走在茂密林间,马立志边看边记,还要判断哪儿需要降密度、修旁枝、割灌木。“红松旁边一定要多种阔叶林,形成针阔混交才能保持平衡,这样可以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从“多砍树”到“多栽树”,再到“护好林”,正是伊春林业发展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伊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5;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伊春林区得以休养生息;2013年,伊春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护林成了林区人的头等大事。自停伐以后,伊春共植树2亿棵、造林180万亩。

“生态好了,红松、水曲柳这类珍贵树种如今也常见。外地同学都羡慕我们林区的生态环境,临走时恨不能用袋子装些空气回去。”呼吸着林间澄澈的空气,马立志很自豪。

吃上生态饭

一边招呼游客进院,一边张罗饭菜,刘养顺忙得不亦乐乎。

“干了一辈子伐木工,谁承想退休还当上了老板。”刘养顺是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林场退休工人。2016年5月,近平书记在伊春考察时到访他家。

“在同我们一家人及邻居们座谈时,总书记说,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会面临一些暂时困难,党委和政府一定会关心,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大家也要自力更生,多找新的门路。听了总书记的话,乡亲们都很激动。”当时的情景,刘养顺仍历历在目。

其后不久,在林区政策支持下,刘养顺的农家院开了张。铁锅炖、贴饼子……土味十足的特色菜,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大快朵颐。赶上旅游旺季,一家五口齐上阵都忙不过来,一天进账上千元。

“林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院外的山景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刘养顺有些激动。

老伴儿杨秋娥也忍不住插话:“现在家底儿越来越厚实,一家人不光吃得好、穿得美,还琢磨着得空到国外转转呢!”

眼看着老刘家富起来了,邻居高凤香也动了心思。2018年,在刘养顺的帮助下,她也开起了农家院,不仅做农家菜,还有住东北土炕、采摘果蔬等新项目。

几年过去,溪水林场的农家乐发展到了16家,“溪水农家院一条街”远近闻名。除了兴旺的农家院,特色民宿、汽车营地、康体养生等旅游新业态也在兴起。

这只是伊春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强市”战略的一个缩影。成功举办第二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驶入快车道,2019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5%、13.5%。

“吃上生态饭,过上了小康日子!”抱着两岁的孙女,高凤香笑得合不拢嘴。

找到新门路

伊春“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停伐之后,这样的条件能干啥?以伐木为生的霍春林一度很迷茫。

57岁的霍春林,家在伊春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林区全面停伐后,霍春林跟人学着在自家园子里种药材,但不成规模、品质也差,一直卖不上价。

2014年,在当地党委和政府引导下,霍春林和乡亲们加入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享受到种植和保险补贴等政策红利。“咱只管种,合作社给找好销路,还负责烘干加工和冷库仓储。”

见到霍春林时,正是平贝播种季节,他正在药材地里忙碌。这几年,凭着林区人的拼搏精神,霍春林一家渐渐富了起来。去年产出10万斤平贝,算上合作社分红,收入50余万元。

蓝莓制成果酱,木耳制成茸饮,中药材制成药品……在伊春,随着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和霍春林一样找到致富新门路的林区人越来越多。去年以来,伊春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落地,特色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45%,解决7万多名林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

“看,那户亮着灯的就是我家!”坐上小轿车,记者跟随霍春林回家,目之所及是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过去父辈住阴冷潮湿的地窨子,我小时候住狭窄的老平房。现在住的是敞亮的新楼房,出门是整洁的柏油马路,生活变化翻天覆地。”

夜幕降临,霍春林和老伴儿来到铁力公园散步遛弯儿。广场上灯光摇曳,水上灯光秀正在上演。“现在生态好,好山好水种出的药材更金贵,咱林区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霍春林一脸幸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