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村办工业厂区变身文化生态旅游村 |
贾家庄迈上小康路 |
|
特色小吃、传统作坊、工艺品店引人驻足,欢笑声、叫卖声不时传来……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贾家庄民俗特色商业街——贾街就在眼前。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靠艰苦奋斗,在盐碱地上改变穷貌;进入八九十年代,这里发展起水泥厂、焦化厂等20多家村办工业企业,集体经济快速壮大。
现如今,贾家庄村重整行装再出发,正向着建成富裕文明宜居的小康村阔步前行。
绿色发展,兴文旅产业
64岁的任春花,本职工作是保洁员,闲暇之余兼职讲解员。
“我是厂里的老职工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讲起来没什么困难。”上世纪90年代,贾家庄上马水泥厂。打那时起,任春花进厂当保管员,一干就是18年。2015年,水泥厂关停,逐步变成了如今的文化创意园。
“今天生意咋样?”路过游客众多的贾街,任春花停下来和老姐妹李小林唠几句。李小林在贾街经营一家门店,主打绿豆旋粉。这是一种汾阳小吃,用绿豆淀粉制作,切成小段,撒上黄瓜丝和碎花生,佐以酸辣味汤汁,夏天吃上一碗很是惬意。
店铺木门上,写有“每碗拾元”的粉笔字。听见任春花的声音,李小林抬头应道:“这几天天气热,客人多着哩。”
60多岁的村民武思龙,每天在贾街的辣椒坊上班,给游客演示辣椒面磨制过程。10元一瓶的干辣椒,销量也不错。“这个年纪了,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挣近3000元,很满足。”武思龙说。
贾家庄,曾经的村办工业厂区,正变身为集工业文化创意、乡村民俗旅游、康体养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村,贾家庄生态园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9年,贾家庄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村集体固定资产达6.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
成果共享,获得感更强
下午两点,村民张增亮端着泡好了茶的大号杯子,悠闲地前往村老年活动中心。
“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00多人,每天下午在这儿活动的起码有四五十个。”除了跟几位固定棋友下象棋,张增亮还时不时地参加分组比赛。
在贾家庄,日常文体活动很丰富。广场舞比赛、扭秧歌大赛、拔河比赛等,一年到头常有。去年12月,贾家庄拔河队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的“文明金港”杯全国拔河新星赛总决赛中荣获亚军。
年事渐高,有时下棋忘了饭点。“旁边的‘食堂’就有饭,人多吃得香!”张增亮和几个老伙计倒也自在。
张增亮说的“食堂”,是村里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就餐。
村里每个月拿出五六万元用于照料中心的人员工资、食材采购等开支。“办这个事,就是要让老年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贾家庄村村委会主任范玖深介绍,这些年,村里先后建起了10幢住宅楼,拓宽了腾飞路、富民路、青年路3条街道,改扩建了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设了卫生院、图书苑和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
张树新早年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在村游客接待中心上班。见到张树新时,她正将餐巾纸熟练地叠成三角形,齐整整地放入桌上的纸盒里。“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前两年只花了些装修钱,我家就搬到了单元房,天然气和暖气都接通了。”
崇德向善,成为新风尚
村民张秀珍的家,像一个小型植物园。走进刚洒过水的院落,迎面两排绿植、花卉成了天然屏风。见有人来,张秀珍利索地展开折叠桌,泡上一壶茉莉花茶。
拿出一个小本子,张秀珍满脸自豪。看得出来,她很在意这个小本子,还特意包上了封皮。
这是一本“和谐家庭”办好事、实事竞赛活动登记簿。今年二季度,张秀珍家做了9件好事,包括参加整修村幼儿园围墙、安装村南护栏、清理外环路等。再往前翻,春节期间,则是在村里扫雪6次。两个季度算下来,张秀珍一家共计得分157分。
“全村965户,我们每年会评选出500户‘和谐家庭’。”贾家庄村和谐考核办公室主任武建生说,“除了召开大会表彰,‘和谐家庭’还能在村集体分红和发放福利时获得额外奖励。”
“和谐家庭”评价标准分为七大类共计27条,涵盖家庭和睦、爱岗敬业、讲究卫生、家庭素质、增强法治意识等内容。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参加办好事、实事竞赛活动。武建生介绍:“村民多做好事、实事,就能多加分,评比就可以更加靠前。”
截至目前,贾家庄村已有700多户人家获得过“和谐家庭”荣誉,占全村总户数约七成。2014年,1300多名村民参与征文大赛,优秀征文汇编成的贾家庄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录还出版了。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说:“集体经济壮大了,人均收入提高了,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牢记,要让争做好事、争当和谐家庭的风气内化到村民们心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