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综合
内蒙古:绿富同兴 小康路宽

内蒙古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种出新希望 绣出好生活

近年来,针对不同贫困户特点,内蒙古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达1.9万个,将各类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农户家。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盐碱地、山坡地多,不适宜发展庭院经济,怎么办?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还得因地制宜、用足优势。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依托传统,在马铃薯品种开发、种植、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精耕细作马铃薯产业。杨红娟说:“咱这儿的条件最适合种马铃薯,我们就坚定信心做好这篇文章,一准奔出好日子。”

内蒙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文化力量
草原散发文化清香

夏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热闹非凡,蒙古族舞蹈欢快灵动,呼麦长调醇厚悠扬,马头琴表演似万马奔腾直冲云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为数百名当地农牧民与游客带来一场艺术盛宴。

“怎么看都看不够,盼着他们下次再来。”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观众意犹未尽。

2019年7月,近平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毛乌素沙地的“明沙”绿了

“明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区方言,意为明晃晃的沙地,光秃一片、无边无际。

这是在茫茫大漠中挣扎许久的人才能创造、理解的一个词。深处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中心,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当地人开始艰苦卓绝的治沙事业。近60年过去,“明沙”之上,绿色生活悄然上演……

父亲的沙,儿子的草丨沙地藏“宝”丨每抹绿色都是财富和希望

内蒙古坚持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绿富同兴 小康路宽

白帆点点,水光潋滟,成群成群的赤麻鸭、海鸥,在水中嬉戏觅食。这里是塞外草原——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

“前几年岱海面积一直在缩减,2018年开始停了下来。”在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索太平保激动地说,“现在再也不担心岱海继续缩小了。”

生态向好,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实施的以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河道疏浚、应急补水、生态恢复、水质恢复为主的“两节两补两恢复”综合治理措施。截至2019年底,岱海周边地下水位比2016年上升22.66厘米,湖面不再萎缩,水质有了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2019年,乌兰察布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3万人次,增长10.4%;全市旅游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增收793万元。

内蒙古赤峰市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帮扶力度——
人才进村里 携手奔小康

搭建平台帮果农卖苹果,联系专家培训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实现整体摘帽,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减贫人口最多、摘帽退出旗县最多的盟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