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9日,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凤山村大坪小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3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为期十余天的日子里,志愿者们围绕教育扶贫和苗族文化调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
一颗反哺母校、助力家乡教育事业的“初心”
此次已是实践队员第二年来到大坪小学。据实践队队长杨婷介绍,她曾在大坪小学就读了整整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后,她始终心系母校和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2018年暑假第一次带队回母校支教。她希望以她的亲身经历,勉励更多村里的孩子从小勤勉学习、立志发奋、走出大山,学成归来后再建设家乡。
在本次“梦在‘黔’方”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项目中,实践队员们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地理)、历史、思想品德、心理、美术、手工、书法、体育、音乐等13门基础课程,以及演讲、象棋、健美操、国画等四门兴趣课和一场“梦在前方“励志主题班会,并与学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了乡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当下面临的教育难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五年级学生杨桃表示,“我会一直记得你们,我希望以后能够像你们一样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给我家带来改变,让我家和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好”。实践队员甘志扬说,“原先以为老师很轻松,没想到教育理论如此重要,这些都是由不断实验和实践得出的,而且不同地方的各种因素千差万别,门门都是学问”。
一颗寻访苗族文化,保护传承非遗的“初心”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口头文学、歌舞、绣织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杨婷始终牵挂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杨婷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围绕黄平地区苗族文化开展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和特色习俗进行了收集整理,并线上采访了研究苗族古歌的学者——杨昌业老师。在杨老师的建议下,队员们饶有兴致的阅读了记录苗族文化的经典著作——《开亲歌》。据杨老师介绍,“她(《开亲歌》)是苗族关于人类发展观的历史记忆,又是苗族开亲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礼仪”,实践队员为苗族古歌包含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内容所深深折服。队员苏钰茗感叹:“包罗万象的苗歌是中华文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支,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坪村的苗族村民王丽华也表示,“苗族文化的研究大有可为,实践队对苗族文化的寻访、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颗关注乡村振兴、致敬扶贫干部的“初心”
今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谷陇镇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全镇处处感受得到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身为一名预备党员,杨婷深知脱贫攻坚这项民生工程是家乡今年的头等大事,她不仅时刻关注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想带着身边的小伙伴走进脱贫第一线,感受扶贫干部的真情与担当。
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涂皘、团委书记尹强和实践队员们与黄平县凤山村第一书记、村支书,以及大坪小学校长等人开展座谈,深入了解当地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和“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情况。同时,他们先后对凤山村的25个村民进行了访谈,就精准扶贫中学生辍学劝返、教育补助等方面的情况向住户进行深入询问和探讨。
看到村民住户对脱贫攻坚战役胜利的信心与豪情,实践队员吴珊感叹,“通过座谈,我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看到了无数党员干部‘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与闯劲,看到了村民激发出的‘内生动力’”。实践队队长杨婷也深有感触,“我亲眼看着我们村从原来的泥土路变成现在的通到每家每户的水泥路,并且路上也都有路灯,每户人家也都通了自来水,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了很多。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脱贫攻坚意义重大,我坚信谷陇镇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脱贫摘帽指日可待。我对扶贫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意!”。
梦在“黔”方,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在黄平县谷陇镇的实践之路还将继续;梦在前方,师大学生将携手大坪学子在筑梦逐梦圆梦的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