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冀强 杨芳 来源:山东商报 发布时间:2010-9-28 10:20:36
选择字号:
北大清华等校知名学者建议将孔子诞辰设为尊师日
在9月27日开幕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四名知名学者联合发出倡议,希望将孔子的诞辰日,也就是每年的9月28日设定为“尊师日”。倡议者表示,设立“尊师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孔子,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倡尊师重教的美德,它与现行的“教师节”并不冲突。
“‘尊师日’与教师节不冲突”
将每年9月28日设定为“尊师日”的倡议,是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陈来、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郭齐勇、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朝明四人发起的。陈来和郭齐勇教授表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设立“尊师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孔子诞辰,另一方面也是在宣传这种尊师重教的美德。杜维明教授则表示,“尊师日”的设立,并非要取代传统的教师节,这两者并不冲突。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教师,一生培养弟子无数,但他不是职业化意义的教师,所以“尊师日”不只是“尊孔日”,而是通过对孔子的认识和体悟,以发扬尊师重道的普世价值。
“‘师’除了老师还包括家长”
在这四位发起该倡议的知名学者看来,“尊师日”所指的“师”包括的范围很大,不仅指学校里教过自己的老师,还包括每一位对自己的知识有所扩展、智慧有所提升的人,像父母、长者、古人、朋友等等。“因此‘尊师’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影响过我们的人,他们或给我们以德行的模范,或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应当作为老师而受到尊重。”此外,“尊师日”的形式,倡议者们也表示要不拘一格,不必刻意规定什么敬师模式,完全由个人或群体自由决定,关键是尊师重道的心意。
对“尊师日”被社会认可表示乐观
发起倡议的学者们介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8年提出,有史以来对塑造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其中两位是宗教的创始者,苏格拉底和孔子则是教育家。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所代表的雅典城邦文明,其受教育的人群仅限于公民,占总人口不超过10%。只有孔子,才真正实现了完全的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本来周代的教育是贵族式的教育,学在官府;孔子则把官学变为私学,使各阶层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对于“尊师日”这一节日能否被社会认可,陈来和郭齐勇教授都表示了乐观的肯定。“孔子以其光辉的德行与影响,获得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尊重。有鉴于此,我们倡议将9月28日设立为‘尊师日’,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这个日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设立了这个节日后,也会逐渐被大家接受、熟悉的。作为一个尊师重教传统深厚的文明古国,我想这个节日应该会被社会和大众认可的。”
反应
“尊师日”的倡议者希望这个节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文化中国、儒教文化圈乃至全球各地的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节日。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尊师日”的设与不设,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支持
泰山学者、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尊师日”是对文化的敬仰
曾振宇教授就在尼山,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尊师日”这个提议已经很老了。“尊师重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就是文化的传递者,我认为设立尊师节很有必要。”
曾振宇教授告诉记者,提议设立“尊师日”,并非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对文化的敬仰和敬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设‘尊师日’势在必行,也很有意义。另外,以孔子诞辰为契机建立‘尊师日’,可以培养公众尊崇文化的心理,进而提升道德文化水平。”
反对
济南甸柳一小校长杨兴永:“尊师日”与教师节重复
杨兴永校长一直很推崇传统国学教育,不管是在以前的大明湖路小学还是现在的甸柳一小,他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国学、爱上国学。他说,9月10日是教师节,教师节的主题也是尊师重道,与“尊师节”是一个意思。“这两个节日都在9月份,感觉有点重复,设立的必要性不太强。”
“我觉得孔子的诞辰日,不是简单的尊师,这些年来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重视孔子思想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强调的是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主题面比‘尊师’更加宽泛。”
中立
全国政协委员陈德展:纪念孔子很好 更应体现内涵
“从‘尊师日’的主旨来讲,专门设立一个节日,体现和弘扬我们的尊师重教风气,很好。但是已经有了一个教师节,确实有冲突的嫌疑。节日多了、乱了,不见得是好事。”陈德展说。
陈德展说,孔子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弘扬他的教育思想、治国治家思想,专门设节日很好,“但一个‘尊师日’似乎限制了孔子文化的高度和深度,我建议专为孔子设立节日,起一个内涵更好的名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