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张运林团队基于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分类回归树模型,研究了太湖典型草型湖湾东太湖水生植被长期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了水生植被消退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布于《科学报告》。
科研人员基于1998~2014年东太湖水环境参数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发现,东太湖生境中氮磷营养盐、悬浮物和藻类水生物显著增加,透明度显著下降,湖泊长期处于高水位运行,湖泊生境条件越来越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2003~2014年MODIS影像揭示的水生植被出现频次逐渐降低,水生植被低频次水域也在逐渐扩大,水生植被和生态系统呈现快速退化趋势。
统计分析和分类回归树模型揭示,在总氮、总磷、溶解性总氮等生境因子中,氨态氮浓度、透明度与水位比值对水生植被出现频次的解释率高达60.1%,是决定东太湖水生植被消退的决定性因子。因此,减少营养盐特别氨态氮输入,在水生植物萌发的春季降低湖泊水位都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生植物发育和生长,该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受损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以水生植物重建为主导的湖泊生态修复。(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