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inya Yamanaka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2011-6-13 10:19:54
选择字号:
研究鉴别出一种新型转录因子
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教授是iPS技术的一位重要创始人。2006年山中伸弥首次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四种转录因子“Oct3/4, Sox2, c-Myc, Klf4”导入已分化完全的小鼠纤维母细胞中,将其重新编排变成全能性的类胚胎细胞,并将这些“返老还童”的重编排细胞命名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即iPS细胞。
山中伸弥这项石破天惊的论文发表后震动了整个生物学界,引发了全世界投入iPS细胞研究的热潮。iPS技术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障碍,因而被视为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资源。然而近年来尽管科学家们对iPS细胞研究不断深入,诱导转化生成iPS效率低下以及c-Myc和Klf4两基因具有的致癌性,仍是制约iPS临床应用的最大问题。
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已占据权威地位的山中伸弥教授并没有驻足观赏,多年来他一直搏击在iPS研究的前沿领域,并不断尝试开发新的技术,致力于解决iPS细胞癌变和效率等问题。
近日山中伸弥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最新的研究中对人类转录因子库进行了高通量筛选,从中鉴别出了一种新型转录因子Glis1,用Glis1取代c-Myc,与Oct3/4, Sox2, Klf4一起高效诱导小鼠和人类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并证实相比于c-Myc,Glis1诱导生成的iPS细胞具有较低的致癌性。这些iPS细胞形态与胚胎干细胞(ES)极为相似,且可表达与ES细胞相似的标记基因。当研究人员证实移植到裸鼠中的这些iPS细胞形成了畸胎瘤。在随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Glis1高表达于未受精的卵母细胞和胚胎单细胞中。D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Glis1对细胞内多种促重编程信号通路包括Myc, Nanog, Lin28, Wnt, Essrb以及间质上皮转化起推动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推动体细胞重编程的高效安全的新转录因子。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6月8日的《自然》( Nature)杂志上。
此外,不久前,山中伸弥研究小组在《自然—方法学》( Nature method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他们发现了一种获得非整合型(integration-free)人类iPS细胞的更有效方法。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了p53抑制因子,结合非转化L-Myc基因,获得了带有非整合型质粒载体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这项研究未来也许可以用于自体(autologous)和同种(allologous)干细胞治疗。(生物通: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