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出版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iPS创建人之一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联合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George Q.Daley,德国波恩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Nomenclature System Should Be Sustainable, but Also Practical”的文章,探讨了干细胞系命名系统的问题,指出命名系统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干细胞,就是在生命的成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就如同建筑中钢筋泥沙这样的基本材料。干细胞为什么神奇呢?主要在于它能够分化,正是由于其这种特征,干细胞一经发现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追捧。
胚胎干细胞系最早建立于1981年,是由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和体外培养的小鼠ESC,此后,相继从早期胚胎建立了猪、牛、兔、灵长类动物的ESC系。之后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随着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各处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和iPS细胞系也飞速增长,目前已经积累了上千个细胞系,但是目前这些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仍未有一个统一的鉴定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标准,包括iPS细胞系在内的细胞系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这不利于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领域的发展。
这篇评论性文章从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出发,后者是由麻省大学医学院Mai X. Luong教授等人发起的,包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曾凡一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处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建议,建议建立统一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方法,从而能完善标准化的细胞系数据库。
山中伸弥等人认为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体系需要注意到两点,第一是新系统要能代表原来的IDs,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干细胞研究机构中被广泛应用的细胞系。其次新命名体系应该能容纳下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iPSC系,由于iPSCs是通过多个不同方法,从多个原始细胞中获得的,一个实验就能获得上百个iPSC系,而且现有的克隆系中,许多都有亚系,因此命名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这一文中的一些命名方法是可取的,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这一方面的探讨,尤其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方面,由于iPSC技术其实还很新,因此目前的IDs系统暂时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来源:生物通 万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