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爽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7/11/29 9:35:58
选择字号:
访吴建平院士:揭开下一代互联网的面纱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已在全球许多地方开始应用,但对许多人来说,似乎仍隔着一层面纱,看得不太清楚。对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以及中国相关发展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日前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什么是互联网核心技术

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学界、业界、公众却可能会给出各种答案。近日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名人堂”的吴建平院士解释说:对于计算机硬件来说,最核心的是CPU(中央处理器);对软件来说,最核心的是操作系统;而对互联网来说,最核心的是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在互联网掌握更多话语权,就需要更多参与体系结构中的相关标准制定”。

互联网体系结构中,最核心的是网络层。利用网络层,互联网将所有通信技术统一起来。吴建平介绍说,真正的网络层是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传输格式,因为互联网的初衷是用互联网连接所有的通信系统和网络,所以它的标准传输格式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转换方式,互联网之所以在众多的网络和通信技术中胜出,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无连接分组交换技术,也就是IP技术,有这个技术才能够去使用和包容所有的通信和网络手段,这是它最成功的方面。此外,互联网把数据从一端送到另一端是靠中间的路由控制算法。

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

40年前,卫星、电话拨号、光纤等各类通信设备已大量存在,但急需一种网络把它们都统一起来。这首先要有统一的数据格式,也就是说各方的“语言”要通,“有翻译就不能叫做互联网。联网、统一,正是互联网的生命力所在。”吴建平说。

1980年,由来自全球各地工程师组成的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IETF)制定出第四版互联网协议IPv4相关标准,定义了传输格式。这个格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地址,即网络空间编址。当时设计中网络空间编址为2的32次方,最多能提供40多亿个网址。在当时,“40亿空间已经大得不得了。没想到互联网急剧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数量级并不能满足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设计下一代互联网,同时试图修正IPv4中的不足。从1992年到1997年,多国专家提出了32个方案,最终综合形成了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将地址空间扩大到2的128次方。“这个空间大到无法想象,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一平方米,都可以有10的26次方的地址,甚至可以分配地址到空中的尘埃。”吴建平说。

吴建平表示:“IETF将IPv4到IPv6的变化称为下一代IP,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下一代互联网。”

中国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

IETF将互联网核心技术以标准形式固定下来。2003年前,国际互联网标准约有3000多个,其中,中国只有一个。“而就这一个还是国际合作的,关于中文编码在互联网的转换标准,这也并非是核心内容。”吴建平说。

但自中国开始启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后,国内发起不少相关研究,中国开始逐步参加标准开发和制定,也开始逐步走向世界。“从2003年到现在的约14年间,中国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是非常有成效的。现在国际互联网8000个标准中,中国已经有80多个,也就是说从1/3000变成1%了。近年来,中国在标准化制定中,清华大学和华为公司参与程度最高,”吴建平说,“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仍然是一个初学者。”

吴建平说:“中国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比如,中国提出的旨在将互联网与各种传统领域融合的互联网+概念就让世界大为惊叹。总体来说,下一代互联网带给中国的未来是乐观的。”(新华社记者郭爽)

《中国科学报》 (2017-11-29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