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6/6/4 10:13:45
选择字号:
院士给院士做科普

■本报记者 倪思洁

6月2日下午,在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3个小时共7场学术报告中,有两场与引力波有关。对于记者和大部分引力波研究领域外的物理学家来说,这成为近1个小时的科普盛宴。

“我不是研究引力波的专家,在引力波方面,我也是需要被科普的对象,但受大会的邀请,今天我来讲一讲引力波。”中科院院士武向平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出了开场白,他背后的大屏幕上,写着报告主题——《脉冲星计时引力波探测计划》。

一些坐在后排的院士,为了看得更清楚,干脆从座位上站起来听讲。

“受到空间引力波的影响,物体会发生变化。”看着大屏幕上正在“激动地”伸缩弹动的地球,在场听众忍不住笑出了声,武向平也笑着说,“当然了,这个是夸张版的。”

在报告中,武向平介绍了自己所参与建设的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SKA和“宇宙第一缕曙光”(21CMA)项目。报告结束后,引发了全场的掌声。

“向平院士的这个报告作得太棒了,应该拿到电视台上去再讲一讲。”中科院院士罗俊在分享关于引力波研究机遇与挑战前笑着说。

“地球一年里接收到的引力波强度大概只能点亮一个200瓦的灯泡,所以引力波非常难被探测到!”“世界上最硬的东西不是钻石,而是空间。离地球约13亿光年的两个大黑洞合并,产生的能量只能让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改变一个原子的大小!”……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引力波不再抽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科普”,脑海里一定会出现一群孩子。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其实,成年人,乃至像院士这样已经在某一领域取得尖端成就的科学家,同样是需要被科普的对象。

《中国科学报》 (2016-06-04 第4版 科技盛会)
相关专题: 2016两院院士大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