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3 9:15:38
选择字号:
两院院士为控制PM2.5提供国家策略

 

■本报记者 王佳雯

2012年6月11日至15日,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那次院士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尹伟伦院士,邀请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希望他能到农业学部做一个有关PM2.5污染的学术报告。

那一年年初,雾霾、PM2.5来势汹汹,刷爆了各大媒体、网站的头条,因而2012年也被称作“PM2.5元年”。而这也是尹伟伦找郝吉明的原因,不同学部的院士都在积极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寻找控制PM2.5的方法。

因一次报告而起的项目

“当时尹伟伦院士找到我作报告,目的就在于农业秸秆焚烧污染严重,他希望能一起来做些事情。”郝吉明说,那次报告结束后,农业学部的院士普遍认为,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角度应该做些保护环境的事情。也正是这次报告,郝吉明产生了联合工程院其他学部共同研究PM2.5控制路径与策略的想法。

“服务决策,适度超前”,这是当时工程院一再强调的项目原则。在工程院获得重大项目支持,一般需要3个以上学部联合申请。于是,郝吉明决定联合尹伟伦等院士专家一起申请项目,为PM2.5控制出力。

“与PM2.5污染控制关系最密切的还有能源学部,能源利用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郝吉明又找到了能源学部的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组成了这一咨询项目的基础组队。

“当时还请了工程院的一些领导,谈了他们的一些想法。”郝吉明回忆道,工程院院长周济当时建议他,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团队要把新老院士和其他一线科技工作人员吸纳进来。郝吉明接受了这一建议,将院士、一线科研人员,乃至相关企业的科技力量都纳入了项目的梯队。

团队架构好,立项还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整体布局。“PM2.5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的项目不可能覆盖所有内容,只能首先找到研究的核心问题。”该项目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 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课题执行秘书、清华大学教授吴烨说。

从最初提议到准备立项期间,郝吉明还曾拜访环保部的相关部门,征求他们对于项目的意见。

“当时环保部也提了一些要做的事情,比如把污染状况科学表达为科学认识,抓住能源、交通、农业三大污染源等。”郝吉明解释称,当时,社会上普遍对农业污染源的争议比较大,而美国大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与我国权威数据的不一致也迫切需要在PM2.5监测方面有所作为。

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郝吉明最终提出了项目的六大课题,其中涵盖了我国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能源、交通、农业污染物排放对PM2.5的影响以及PM2.5监测网络与系统分析等PM2.5污染控制方面的核心内容。

2012年底,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中国大气 PM2.5 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正式立项。

研究并非从零开始

2012年底立项,2015年4月结题。事实上,这个涉及PM2.5控制的院士咨询项目,真正研究的过程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郝吉明告诉记者,中国空气污染控制要学习国际经验,但事实上,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国际上PM2.5污染有两个例子,一个是伦敦,煤烟型污染;另一个是洛杉矶,机动车光化学污染。

“中国是上述两种污染的结合,但不是简单的混合,还要加上中国庞大的重工业部门,钢铁、水泥、玻璃、冶金等,污染比较复杂。”郝吉明说。

项目复杂而庞大,时间却很紧迫,这是项目组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项目另一课题的执行秘书、清华大学教授王书肖也向记者举例说明了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她表示,研究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困难在于数据获得及其一致性的问题。“比如两家研究机构做的排放清单,排放量差别能达到30%到50%。”王书肖说,因而甄别该采纳哪份数据,甚至是否需要重新研究获得数据变得十分重要。

另外,王书肖还告诉记者,要发现污染物排放和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她解释称,在进行APEC会议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时,只需要做七八个空气质量的情景,而这个咨询项目,“我们做了700到800个这样的情景”。

事实上,如此大工作量的项目能够按时完成,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加班加点,更得益于每个课题的开展都是有备而来。

“2007年到2009年间,工程院和环保部曾开展过一个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当时的大气战略,我们提出到2050年基本达到WHO指导值。”郝吉明介绍说。虽然当时许多人对郝吉明提出的这一目标看法不一致,但那时的研究,包括郝吉明在大气污染研究领域几十年的工作积累,都为此次咨询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项目因为对时间要求非常紧迫,所以课题都不是从零开始做,而是集成已有最新成果。”吴烨说,“能进入这个课题组,事实上就是对你以往科研工作的肯定。”

结项不是终点

项目立项后不久,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活动举行,郝吉明是其中的讲解人之一。在为该活动做准备的过程中,项目的六个课题组给了郝吉明很好的建议,立法、强调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和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系统等内容,成为郝吉明报告的重点。

此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两次到北京市和环保部举行座谈会,郝吉明也抓住机会反映了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并特别谈到了特大城市适度控制规模的问题。

“2014年,张高丽副总理又让我谈。当时我们的研究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不是孤立的,必须推动在更大区域联防联控。”郝吉明介绍道。

事实上,从中央在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和采取措施的情况来看,与郝吉明等人的咨询项目研究成果的推进进程高度相关,这也让课题组成员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一项目不仅仅是在国内的政策决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项目组成员在很多国际会议上都会向同行汇报研究进展,也获得了国际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

今年年初,郝吉明应邀前往美国加州接受美国加利福尼亚空气资源委员会颁发的2015年度哈根—斯密特清洁空气奖(Haagen-Smit Clean Air Awards),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该奖的科学家。在他看来,这是对他30余年开展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研究的肯定,也是他们咨询项目做出影响力的标志。

如今,虽然咨询项目已经结项,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已经提出,希望工程院继续进行京津冀联防联控的咨询研究项目。而后,工程院接受委托组织完成了对大气十条的中期评估。

“这些都是这个项目的延续,结项并不是终点。”郝吉明补充道,在这次的项目中畜禽养殖废物如何合理处置、秸秆如何有效利用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办法,也给未来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如今在同时推进两三个类似咨询项目的郝吉明,也希望未来这样的项目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活跃的院士群体参与进来,也能获得更好的成果宣传支持,让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的问题如何变成政策,政策如何变成行动,需要一个技术链,而咨询项目就是把科学研究变成政策决策的重要环节。”郝吉明最后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6-03 第4版 科技盛会)
 
相关专题:2016两院院士大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