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施一公当选美院士不必过度解读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该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邓兴旺和陈雪梅、YangWei 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5月1日《人民日报》)
新闻甫出就引来热议,一些人质疑为什么施一公当选不了中科院院士,却能当选美国院士。然而,在笔者看来,施一公当选美国两大著名学院外藉院士,自然有美国相关学院的道理,但对于其当选不了中科院院士却不必过度解读。去年在评选中科院院士之时,对施一公落选,有关方面总结出两方面因素:对施一公的学术水准,接受采访的院士都作出了正面评价,认为符合院士的标准,但国籍被认为是落选的首要原因。当时其尚未取得中国国藉,这并不完全符合相关标准;第二个就是,回国时间短、贡献少。
至于,个别科学家提到的国内“关系网”,称其受到打压、排斥,落选是意料中的事,并称“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等理由,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在施一公所参评的中国科学院 和医学学部一共有128名院士,他们中有投票权的八九十名院士决定了谁能成为新科院士。如果说如此多的院士最终没有投出赞成票,自然有不赞成的理由,个别院士存在学术无良的可能,难道上述八九十名院士全都没有学术良知?所以,施一公没有获得中科院院士自有当时没有获得的理由。而对于其后获得的美国两大学院院士,也应只是一个符合了美国国家和相关学院的标准,同样与“关系”无关。
在此次施一公当选美国两院院士事件上,公众更应多一些对国内遴选院士机制方面的反思。譬如:贡献度和学术成就,能不能不单纯限于国内?对于真正的科学家和人才,在评选时国藉的放宽等等。我们国内和华人界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评价评选机制尚未变成真正的“伯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