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秋天的中国,已经开始有了些许“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丝丝凉意。这样的天气也许正映衬了包括葛兰素史克(GSK)、赛诺菲、诺华等在内的众多制药巨头此刻的心情。
在中国一场规模空前的医药商业贿赂整治风暴中,这些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注定要迎接一个“多事之秋”。
除了“谁会是下一个”之外,人们关心的还有,这场声势浩大的医药反腐行动对于正在进行全球制药研发中心路上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谁被抓了?”
刚刚过去的这两个月,全球知名的大型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今年6月初,GSK中国区研发中心的多位高管因为一篇2010年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论证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发性硬化症起到关键作用的学术论文数据造假,辞职或被解雇。此后,GSK停止了相关药物的一期临床试验,并要求撤销该篇论文。7月末,《纽约时报》援引该公司内部消息称,由GSK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研制的其他药物也同样存在问题。
如果说数据造假事件只是前奏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贿赂门丑闻则使得GSK真正走入了风暴中心。
7月11日,中国政府指控GSK中国的高管贿赂官员、医院职员和医生以推广和销售该公司的药物。据报道,4名GSK中国高管、至少18名其他雇员和医务人员已经被拘捕。
7月末,GSK替换了中国区的总经理,并在一份声明中确认称:“某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本公司的流程和控制范围。”GSK同时承诺,将降低该公司药物在中国的价格。
对于医药行业内部人士来说,GSK被指控的内容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特别震惊。GSK贿赂门“绝不是孤立的事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委员黄彦忠(音译)说。
去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礼来制药公司违反《反海外腐败法》,通过温泉疗养、珠宝和现金等向中国医生行贿。行业内部人士称,跨国公司从所在国同行处获得线索,对药物销售给予丰厚回报,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西方国家常见的做法。
如今,除了GSK外,中国医药反腐的这把火也烧到了其他制药巨头身上。就在GSK贿赂门事件发生不久,法国大型制药公司赛诺菲也被曝出在2007年前后,借“研究经费”的名义,向79家医院的503位医生行贿,总额超过169万元。
紧接着,瑞士诺华制药被指在北京地区销售每支价格高达1.3万元的药物“善龙”时,公司领导要求员工“用5万元买50支销量”,借“推广费”之名行贿医生。
而最近,全球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商——丹麦诺和诺德又成为了另一家受到中国监管部门调查的外资制药企业。此外,还有多家中外药企不同程度地卷入贿赂门。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跨国制药公司人心惶惶。有业内人士打趣说,现在外资医药企业人员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便是:“谁被抓了?”
位于中国的全球医药研发中心
医药巨头在中国的贿赂门丑闻,以及其后发生的反腐风暴,之所以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也由于其发生的特殊背景。
这场风暴发生之时,恰逢中国,特别是上海,正处在向全球大型制药企业研究重地迈进的高速发展之中。为推动中国成为全球药物研发中心,中国政府官员以市场准入为回报来吸引研发投资。
早在2007年7月,《科学》杂志就在一篇报道中称,拥有充足科研人员和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的大量患者库的中国,正在吸引着全世界的制药巨头汇聚于此。这些跨国制药公司或关闭或缩减在美国和欧洲的研发中心,纷纷将业务搬到了上海或北京。
而在这些医药巨头中,GSK无疑是重要的一员。在过去的20年中,GSK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1.63亿美元。2007年,这个全球知名的跨国制药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致力于神经退行性变的研究。
其他大型制药公司也不甘示弱。辉瑞在其上海研发中心的投资已经超过1.5亿美元,而另一制药巨头默克公司也在2011年承诺5年内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将达到15亿美元。
目前,中国拥有基数庞大、老龄化趋快、富裕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口现状,与此相对应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持续增加。
由此,各大制药公司在中国的药物研发重点锁定那些亚洲常见的疾病上。比如,诺华制药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就专注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上海研发中心则主要研制治疗肝癌和胃癌的相关药物。
同时,一支由效率非凡的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组成的大部队,通过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将药物研发之路变得更加通畅。此外,中国法律规定,制药公司研发的新药要想在中国注册,就必须在中国患者身上进行过试验。
种种因素推动全球制药公司瞄准中国。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世界前十大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的收益,已经从2006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00亿美元。
就在迅速涌入中国的浪潮中,这些大型跨国制药企业越来越重视快速获得回报,这成为诱导相关研发人员想方设法“走捷径”的原因。“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来教会人们如何适应规则。”广州一家新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的CEO翟一凡(音译)称。
但可以“走捷径”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远了。这些制药公司在中国的贿赂门丑闻接连发生,使得中国对跨国制药公司在华未来的药物研发业务管理变得更加严格。
有观察者称,制药产业应该准备迎接贿赂门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无论GSK贿赂门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都会对中国制药产业投资、中国科学家的声誉和未来的药物研发造成严重影响。”一位熟悉GSK研发但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称。
但是可预见的更加严酷的环境,会让这些制药巨头舍弃中国这块肥肉吗?鲁比肯战略集团的董事Benjamin Shobert斩钉截铁地说“没可能”。这些制药企业不但不会退出,而且会抓紧制定应对策略。贿赂门事件发生后,GSK信誓旦旦地声称,将会考虑对中国的研发业务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手段。
医药行业环境将更加严酷
虽然制药巨头不愿离去,但它们在中国的增长速度也许要开始减缓了。
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已经降低了数百种药物的价格,其中有许多药物是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研制的。
目前,修订后的相关条例也许会允许药物研制的强制许可,这意味着在一定情况下中国国内的制药厂可以生产已经获得专利药品的仿制药,虽然这个规定现在还未实行。
同时,中国政府正在强力推动国产药物的研发。2009年启动的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就是希望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创新基地,从而促进药物研发的重大举措。根据勒克斯研究公司的数据,该项目的资金包括中央政府拨款的15亿美元,还有地方政府和行业另外投入的30亿美元。
同时,中国政府还给予国内制药企业补贴专利费以加速其成长。跨国制药公司“只能做好准备迎接与中国同行平等竞争的那一天。”黄彦忠说。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对国内制药企业的一些希望有点儿不切实际。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15年研发30种、2020年再研发70种创新性药物的目标。但是,到2015年“研发出强有效的药物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上海瑞德肝脏疾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员会委员胡卓汉(音译)称。
尽管资金的注入最终肯定能产生效果,但胡卓汉还是认为“新药研发成果并不与投入资金的多少直接相关”。
同时,因贿赂门事件的调查影响的大型制药企业,正在对运营活动进行清理。现在,大多数临床中心都在小心翼翼地遵守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翟一凡认为,“可以捏造数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她相信,贿赂门事件为提升中国药品监督和管理敲响了警钟。“从长远来看,”她说,“这是好事。”■
(本文部分内容编译自《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