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
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教授以《我的科学生涯》为题做客上海交大医学院“甲子”大庆特邀报告——“医源杏坛”。在报告中,施一公教授从宇宙之美到“晶体生长出凤凰涅槃般的图案”,从宏观讲到来自分子和电子超微观的生命之美,淋漓尽致地诠释着科学之艺术,让在座频频为之惊讶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共鸣。随后,他与大家分享了他个人的成长之路和对医学生素养的独特理解。从在家乡度过的青少年时期讲到清华园里的大学生活,从出国读研前后讲到普林斯顿的十年生涯,从留学生阶段的回国梦想到如今清华实验室的砥砺前行,施教授把他人生所走过的每一站或耳闻目睹、或亲身体会到的,或困顿或喜悦的经历择其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向大家娓娓道来,言语中不失机敏和幽默,却始终饱含对祖国的关切、对科学的坚守,赢得在场为之响起阵阵掌声。他以剖析自身个性为例“抛砖引玉”鼓励大家正确认识自己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劝慰年轻学子如何从自卑走向自信,如何把自己的好胜心化为对理想和梦想的“从不言弃”,正体现了他“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主旨。
在谈及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时,他的报告中不时出现“大师”的影子,从师治学不同阶段的这些“大师”在他生命中留下的深刻印迹让每位在座感同身受,他认为一个具有科学家潜质的研究生应该付出时间的代价、适时调整自己的方法论、勇于挑战学术权威以及保持自己特有的“脾气”。最后,他用“峥嵘岁月何惧风流”这句话来结束报告,并勉励大家,要面向未来勿忘历史,更重要的是承担起书写时代历史的伟大责任。
报告会结束后,施教授当天下午还与上海交大医学院主要职能部处负责人、课题组长和青年教师代表等进行了简短的座谈交流。他从个人的读书经历和实验室建设的切身体会出发,坦言对国内外人才培养的认识。就青年教师普遍比较关注的如何选题等问题,施教授认为,正确选题的根本在于掌握科学思维的能力,正确选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掌握科学前沿的动态,而不能仅仅局限在自身领域的狭小视野。针对国内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问题,施教授从一名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没有一流的师资,要想建设一流的大学是十足的吹牛。此外,施教授还对当下他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侃侃而谈。一位成功科学家所具有的兴趣广泛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品格让在座师生深为感动、受益匪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