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作言黎乐民:中国科技期刊争稿源 转变评价体系很重要 |
|
信心足——中国科学研究有光辉未来
主持人:大家都对合并后的新刊给予厚望,希望能改变中国科技期刊“软肋”的尴尬境地。
朱作言:新刊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使整合后的新刊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我们也在不断摸索,探寻有效的改革之路。比如对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如何减少零引次文章比例的问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来稿的质量,在审稿时应严格把关,注意科学问题新颖、数据翔实可靠、解读科学问题深刻明晰以及读者面较宽的文章;对于实验类文章,可考虑在网络版增加补充材料和原始数据,以增加可信度,提高下载量和引用率,也可避免文题太长。编辑部要关注投稿、审稿和发表三个环节,每篇文章发表后应把PDF文件发给作者,并建议作者推荐给同行专家;或请作者给编辑部提供名单,由编辑部协助进行推送。我们编辑部计划将近5年零引次文章列出清单,搞清是因为稿件本身质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对容易造成零引次的文章今后加以控制。
我们要大胆吸收国际大刊的成功经验,将新刊办成基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性学术期刊,使国外科学家通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了解我国的主流研究领域和最新成果,使我国的科学家通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展示科学新发现、了解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祖国科学家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而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光辉未来决定了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杨乐(《中国科学:数学》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数学》的发展目标是代表中国数学的科研水平,并吸引国际上一部分优秀数学稿件,希望经过8—10年的努力,接近美国数学会和欧洲英、法、德等国数学期刊的水平。一年多来,刊物水平正稳步提高。由于各方面更加重视,投稿数量有所增加,国际来稿增加,组稿比例也加大了。
王鼎盛(《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内学界对一些国际刊物的过分推崇,乃至推广到以刊物影响因子的高低去衡量论文的成就或作者的学术水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
夏建白(《科学通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我国的科学出版机构与国际大出版集团相比,处于起步阶段,很难竞争。我国的科学出版对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术刊物不像小说、电视剧,读者面有限,所以在出版业中,科学出版应属于公益事业,不能和其他出版机构一刀切。同时,全国的科技刊物的编辑们工作很辛苦,尤其是“两刊”编辑们,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在全国来说,是高的,而待遇与其他工作相比却不高。从稳定队伍的角度,希望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
王大成(《中国科学:
》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
》制定了“三进入一走向”的工作方针,即“采取有效措施,使研究论文主体进入主流研究机构,进入高端研究人员,进入活跃和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国内逐步走向国际化,建设一个具有高科学水平和影响力的新的
研究学术交流平台。”
孙枢(《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实行学科责任编委制,设立8位学科责任编委,各自负责一个学科。在任期内,他们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稿件质量把关。自学科责任编委制实施以来,评审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根据刊物“综合性”的特点,开展“多栏目”建设,增加了“特约评论”、“动态”等栏目。
李未(《中国科学:
》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辑的发展目标是高水平、国际化、高效率,通过优化编委会结构、跟踪学科热点和扩大影响力等诸多措施,使办刊质量有了快速提升。下一步,拟再聘请常务副主编负责国际组稿和国际化专刊,增加国际编委人数,同时增加编辑力量。
严陆光(《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年多来的改革工作有明显成绩。稿源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专题效果很好。下一阶段目标是稳定数量,重点抓质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