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红涛 赵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9-12-31 10:23:51
选择字号:
黑龙江大学教授5年在国际期刊发表279篇论文遭质疑
昨日(12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发表70篇造假论文的事件。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2004—2009年这5年间,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在该期刊上发表了数量惊人的279篇论文。为什么他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前列,“垃圾论文”是否占据了大量比例?“论文大国”的后面,到底有多少是造假的,有多少是“技术含量较低”的?
人民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高产”论文并非不可能
《晶体学报》收录也有“据”
编辑:昨天刊登报道的 “《晶体学报》中国论文风波(上)”中,提到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两年内在同一刊物上发表70篇造假论文的现象,同时又提到了黑龙江大学一位署名为“Shan Gao”的作者,5年内在《晶体学报》发表279篇论文。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要知道,在国际期刊上发一篇论文是很难的,有的大教授一两年都很难发表一篇科研论文。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为什么《晶体学报》能提供如此多的机会?
曹红涛:获知这个线索后,我今天迅速赶到黑龙江大学,在该校的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见到了这位作者,他叫高山,是一名教授。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一直在等待今天的采访”。
高山坦承,2004年到2009年期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了论文200多篇,具体篇数他没统计,差不多平均每周发两篇吧。但他介绍,这些论文完全是他辛苦得来,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论文数量,也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听专家介绍,一般来说,要确定一个新的晶体结构,必须经过“化学反应合成—培养单晶—获取表征数据—软件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才可能形成论文材料。但《晶体学报E卷》收录的论文要求不同。高山解释说,这个学报是网络版,实际上就是个晶体结构数据库,只要它认定你的数据新颖、准确、合理,经过一两轮修改,慢的二三个月、快的一个月就能上网。《晶体学报》虽然影响因子低,但对结构解析而言确是权威期刊。
高山教授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很有自信。他说,自己的团队起早贪黑,培养的晶体多,再加上解析及时,投论文熟能生巧,故此多发论文很正常。据我在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了解到的情况,高山是在2004年9月评上的教授职称。
赵亚辉:说实话,在展开对井冈山大学教师“批量造假论文”事件的调查时,我最初也觉得难以置信。尤其是两年在同一期刊发表造假论文70篇。但在请教了不少业内权威专家后,我也稍微改变了一下态度。我采访的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黄勇研究员就介绍,国际上有一类科技杂志,好比一本大字典,每篇论文代表一个新字。总字数有数万,常用字可能只有几千。
所以,在像《晶体学报》这样的科技杂志上短时期内刊登数篇、甚至数十篇论文的,并不是没可能。
造假成本过低
论文抄袭频发
编辑:看来,我们对于科技期刊确实是“隔行如隔山”,科技期刊原来也有不同类型,对论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既然老老实实搞研究,也能在《晶体学报》上大量发表论文,为什么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要造假呢?
赵亚辉:黄勇研究员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解释原因。他说:造假的成本太低,代价太小,利益太大,造假者因此肆无忌惮。黄勇解释说,有些研究工作原理和理论是很清楚的,有些数据和结果可能也是可以预测的,甚至研究做出的结论和解释也是一致的。某种情况下,这也可能成为一些造假者的机会。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在国内不少大学,发表SCI论文会有数额不等的奖励,多的甚至上万元,在评职称、评奖等多方面,SCI文章数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假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利益,比如奖金、职称等,这些利益又成为继续造假的驱动力。从根本上,这也是井冈山大学搞工学的刘涛讲师,为何偏偏搞起了晶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如果对待这种事件不能严惩,必将更深远地影响中国的学术环境。”黄勇说:“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要让科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论文数量大国
泡沫需要刺破
编辑:一个人,5年279篇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成果中,类似这样的论文占到多少比例?单纯以数量论,我国早已进入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但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批评的一点是,中国是论文数量大国,但算不上论文质量大国。我国目前的论文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赵亚辉:中国已经是一个论文数量大国,但远不是论文质量大国,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我最近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得到一些数据,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年增加2万多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日等国家。但是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这反映出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水平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1999年到2008年,来自中国的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只有106篇。2008年,我国论文中只有约10%的论文被引次数高于世界平均值,也就是说,10篇中只有1篇超过世界平均被引用数。而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的比率来看,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国和德国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为6%。
编辑:看来,科技水平真不能“唯数量论”。昨天报道刊登后,有不少在读博士向我们讲到了他们的无奈。他们希望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能够更客观一些,比如更加重视发明、专利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单靠几篇论文就评判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在他们看来,论文跟实际生产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把论文作为衡量标准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容易造成“论文数量第一,实际水平很低”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这种评价驱动了不正常的现象。
赵亚辉:的确如此。大家为什么都急着发论文,甚至不惜造假?一些专家就直言,主要原因出在当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上。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都被看做一个很重的指标。其实,对于一项研究,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科学意义,是其对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而不应是论文。“而当前,为了生存,中国很多研究者不得不花很多心思在论文上。”黄勇对这种现象直言不讳。
“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访华时也曾接受过我的采访,他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人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