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蔚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0-12-24 8:51:11
选择字号:
师昌绪院士: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科学地位的标志
“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强国,要看3个方面:经济体量、国防力量、科学文化,而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则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两院院士师昌绪近日在向《科学时报》记者阐述科学期刊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时这样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师昌绪曾创办英文学术期刊《材料科学与技术》,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科学期刊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现状、发展阶段和国际声誉,师昌绪认为,提高我国在科学文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显著的时代意义,而提升这样影响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办好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
师昌绪出生于一个富有的乡村家庭。在乡间的成长经历,使他对经济、权力、文化,对一个家庭的安全发展,有着很生动的认识。
他说,在乡间,如果一个家庭只是富有,很容易被各种势力欺负,“人人都想吃你一口”。真正在乡间有地位的家庭,还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撑,或者与其他权力结盟,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比如有成员在外工作等等。
在师昌绪看来,国家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形,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仅靠经济支撑还不够。
不久前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经济体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如果我们的文化、学术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强国。
近几年来,办好中国自己的学术刊物的目标,在科学界受到相当的重视。自从《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放到中科院学部平台上办刊后,它们的成长与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在两刊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其成长道路之艰难,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稿源问题,这是刊物质量的关键。师昌绪说,优秀论文大量流入国外杂志是非常大的问题,我国不是没好文章,拿材料科学领域为例,ISI统计证明,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我国都居全球第二。
面对我国科学期刊优秀稿源吃紧,而大量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矛盾局面,师昌绪认为:“我们有责任唤起中国科学家的责任感,如果大家都觉得国内杂志不怎么样,都不愿意在这儿发,国内期刊的质量就永远也好不了。”
师昌绪认为,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应该像运动员一样,不仅考虑自己的成就,也要关心国家荣誉。更何况,从长远看,我们自己的学术期刊成长壮大符合科学家自身利益。
杂志代表学术的“指挥棒”,体现在某个学术领域的领导权。在一些热门前沿领域,类似的成果往往几乎同时出现,而发表早晚之分,在影响力大小上有着天壤之别,国际学术期刊大多优先发表本国作者的论文,大多科学家对这种“不公平”待遇深有体会,因此,支持并扶持我国自己学术刊物的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是对我国科学家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
师昌绪说,应该号召中国的科学家有好的论文发表在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上,特别是《中国科学》上,把支持本国科技期刊发展当成一种责任。
同时,能否“留住”国内优秀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导向。目前国内的科技评价体制和方式,是优秀论文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师昌绪表示,在科技管理体系上应该作出适当调整,从政策上鼓励在国内发表优秀论文的作者。
把两刊办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这样的综合学术刊物,真正代表我国科学的水平和国际学术领导权,是师昌绪提出的发展目标。他表示,这需要科学界的共同努力。
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师昌绪表示,论文数量、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从大背景上说,科技期刊的发展又依托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基础研究不仅是期刊的源泉,更是原始创新的源泉,理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对此,师昌绪表示,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青少年都以当科学家为理想,而近些年来,有这种志向的人少了,更多的人把经商致富当成人生目标。在师昌绪看来,摆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转变国民的人生意识,创造一个让科学家甘于埋头苦干的环境,培养好人才、留住人才,使科学文化发展与经济水平相符,才能使我国真正从大国变成强国。
《科学时报》 (2010-12-2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