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分享扶贫故事
“原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的改造,其实跨越了三个‘五’。”
7个省区,309对溜索,终于全部改桥。
回忆扶贫路上的艰辛,范小建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哪。”
11月18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邀请,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来到该校与学子分享扶贫一线故事。
溜索改桥跨越三个“五”丨将无偿捐赠变为爱心传递丨三度调整的国家扶贫标准
科技小院:与农民一起成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的名字和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分不开。名叫“小院”,其实作用并不小。
科技小院扶贫新模式,提供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精准扶贫新路径。
同吃、同住、同劳动丨让农民成才丨科技带来智力帮扶
乡村脱贫路上的科技力量——中科院科技扶贫工作纪事
“今年,我的10亩猕猴桃果园总产量超过6吨,收入大约有16万元。收入是以前打工的好几倍,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刚刚完成采摘的贵州水城县村民晏庭银向“老师”钟彩虹汇报着今年的“成绩单”。他虽略带腼腆,但言语间还是掩饰不住幸福的喜悦。更令晏庭银高兴的是,他的果园由于猕猴桃产果率高、果形个大美观,在前不久还被评为了“2019年度贵州最美猕猴桃园”。
钟彩虹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员,自2013年起,她带领猕猴桃技术服务团队来到水城县,为这里的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出谋划策。她在水城县的“学生”已有千余人,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猕猴桃姐姐”,而她的“学生”们也都通过种植猕猴桃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中科院的科技扶贫过程中,钟彩虹与水城县的帮扶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中科院捷报频传,其定点扶贫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科学扶贫规划先行丨科技+传统农业点亮脱贫新希望丨生态扶贫实现环境富民双赢丨异地搬迁谋幸福新生活
种好中药材 开出“脱贫方”
云南省维西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开发贫困县之一,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药资源。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曾多次到此指导中药材种植。
扶贫路,绕山间。多年来,黄璐琦带领团队已摸清我国2000多个县的中药资源情况,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帮助贫困地区通过种植中药材“造血式”发展。目前团队已累计培训基层人员220余万人,惠及362个县,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以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为特征的大农业生产方面不具备优势。”黄璐琦认为,中药材种植通常规模较小,宜于开展精细耕作,尤其在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等方面独具优势。“要把脱贫攻坚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运用科学技术破解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让农民种好中药材,开出“脱贫方”,成为“致富宝”。
道地种 生态种丨技术硬 质量好丨建平台 有市场
科技造血 贫困村“龙马”显“精神”
道路两侧,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沿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援建的科学大道,天南海北的游客可以进入龙马村,享受静谧优美的自然风光。
龙马村地处大别山腹地,曾经是革命老区金寨县一个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0.65%。“6年来,中国科大定点扶贫龙马村,将科教等优势融入扶贫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33%,目前仅剩的5户10人也已完成脱贫公示。”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党支部书记汪光辉说。
在龙马村薇菜种苗繁育基地,大棚里的育苗泡沫板上薇菜孢子已经长出了芽,绿油油一片。
专家来到帮扶村 一树柑橘红到春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屈原《橘颂》为据,这里种植柑橘的历史至少有2300年。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脐橙滞销,果农们犯了难。了解这一情况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走进国内某电商平台直播间,做起了秭归脐橙的“带货主播”,如数家珍地向网友介绍其种植、口感、食用价值等。一场直播下来,6万斤脐橙悉数售罄。
邓秀新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几十年来,他深耕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被誉为“柑橘院士”“新橘翁”,而在果农眼中,他则是脱贫致富“财神爷”。
推广种植技术: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丨培养“二传手”:以贫帮贫共脱贫丨建立试验站:建造脱贫“绿色银行”
院坝村,蜕变的1642天
距离北京2300公里的西南群山之间坐落着一个村子——院坝村,那里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若不是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工作要求,它很难与中国科学院产生联系。
从2015年9月10日到今天,在过去的1642个日日夜夜里,它历经了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其间,所属的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由中科院定点帮扶。
2020年伊始,水城县顺利完成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包括院坝村在内的13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但来自中科院的这份助力并不会就此停止。
腊肉“香”了 石榴“红”了 水池“多”了科技“利器”助精准扶贫
这个初春,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临有些不一般。但对全国各地的科技扶贫干部们来说,即使因为疫情不得不放慢脚步,谈到打好今年的脱贫攻坚战,他们仍干劲十足。
环江的腊肉“香”了
淅川县的石榴“红”了
二道岩村的水池“多”了
赵贵山还一直在外东奔西走,忙着考察蜂糖李苗圃,找到优质的种苗。结合二道岩村的土壤、气候等因素,赵贵山发现,蜂糖李这种高效作物非常适合当地的农业种植。由于解决了灌溉问题,他信心满满,要大力推行这个项目。
把实验室建在驻村扶贫第一线
“多亏了河北省科学院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村里修复了近百亩的沙化土地,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1月17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张家湾乡宝元昌村,正和全村老百姓欢天喜地过小年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凤英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个小年过得特别开心,因为宝元昌村在2019年底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宝元昌村位于围场县北部,距离县城约75公里,包括5个自然村,有337户1036人。2016年初共有贫困户178户489人,贫困发生率44.5%。是围场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基础建设滞后、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差、集体收入微薄是宝元昌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河北省科学院副院长刘波是第一个进驻宝元昌村的扶贫干部。他和工作队员充分调研、积极谋划、多方沟通,不断探索该村扶贫的路径。
从2016年开始,河北省科学院有三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共8人奋战在宝元昌村扶贫一线,他们把扶贫战场当作科技创新的“练兵场”,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贫困群众。
科技油茶铺就脱贫坦途
望着那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油茶专家姚小华的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十年前,河南省光山县油茶种植产业还是屡战屡败,直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的科技工作者带来了良种和良法,才让一切有了转机。
亚林所老中青三代油茶科技工作者,联合全国同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品种筛选和技术攻关,终在油茶良种选育、良种快繁、高效栽培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贫困山区、林区的油茶产业带去福音,让科技油茶成了林农手里的“金元宝”。
西农大:“研究生助力团”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之翼”
从2018年至今,西农大已先后派驻三批 “研究生助力团”、42位优秀硕博士研究生到镇巴县挂职,累计组织研究生走访调研38个贫困村、278户贫困户和29家涉农企业,开辟农业科技示范田百余亩,举办面向成人的科技培训讲座30余场,直接培养当地乡土实用技术人才125名。
在2019年5月宣布脱贫摘帽的陕西省合阳县,该校通过“研究生助力团”“书记帮镇助力团”和“专家教授助力团”带领当地23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西农大扶贫办副主任王增信说,“研究生助力团”活动让县、校形成合力,为地方培养出一支“永久牌”技术队伍,为贫困县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之翼”。“学生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施所能、展才华,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他说。
科技种好药 勤劳治“穷根”——村支书汪治财的产业脱贫经
“摘帽”不容易,长远发展更难。还没喘口气享受脱贫的喜悦,泥麻隆村就迎来了药材市场的一轮“降温”。“有的药材价格甚至从80元/斤跌至10元/斤,脱贫成果需巩固,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汪治财又踏上了继续找出路的新征程。
“是技术专家和科研机构教我念好了‘产业经’。”冷静下来搜集信息,汪治财发现,药材降价不是市场饱和,而是市场对好药材的需求更大了,创新技术突破种植品质才是泥麻隆村中药材种植的新出路。
背包里装着村里各类资料的汪治财出现在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办公室。耕地分类精细化育种、道地药材驯化、林下药材微灌技术……一个个科技项目飞入泥麻隆村,在专家指导下落地生根。
科技帮扶为贵州麻江端上“金饭碗”
2020年开工第一天,南京农业大学一行二十多人来到1500多公里外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建设。
……
截至目前,南农在麻江已投入帮扶资金上千万元,直接服务与带动农户499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59人,帮扶产业11个,引进新品种700余个,培训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共建锌硒米、农村电商、家禽、草莓4个产业联盟,辐射农业生产面积10万亩。
2019年4月,麻江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南农继续推出“10+10”行动,以10个学院结对帮扶10个村,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鼓励学生常态化蹲点协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麻江大地上。
“摘帽不摘帮扶,南农扶贫的含金量高。”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对记者说,“这些年来,南农师生用心、用力、用情,他们在田间地头的身影,我们麻江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河南信阳光山:“多彩田园”脱贫路 致富花开节节高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民间流传的一句句顺口溜,朴实地道出了这里百姓脱贫致富的喜悦之情,也道出了这里独具特色的产业脱贫新格局。
光山县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贫困人口基数大,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传统农业占比例较大是导致该县贫困人口众多的原因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光山县立足自身自然特点和扶贫现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了“多彩田园”创新举措,“互联网+扶贫”“金融+产业”等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光山县2019年退出了贫困县序列,摘了贫困的帽子。
从“轻工渔网重工马掌”到“圆梦小康”
红日微露,中俄界江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界处,千里冰封的江面上,江雪映衬出金色光芒。“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是我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也曾是我国最东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天,昔日苦寒荒凉地摘掉了“穷帽子”,迎来了走向全面小康的曙光。
“中国东极”百年小康企盼
奋斗在逐梦小康路上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畔,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正在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