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芳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2 16:21:14
选择字号:
“事非经过不知难”
——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谈扶贫往事

 

“原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的改造,其实跨越了三个‘五’。”

7个省区,309对溜索,终于全部改桥。

回忆扶贫路上的艰辛,范小建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呐。”

11月18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教育基金会邀请,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来到该校与学子分享扶贫一线故事。

在国科大讲座活动现场的范小建

溜索改桥跨越三个“五”

“我曾采访过邓前堆医生的家乡,那里的索道已经改成了吊桥。更多的我们没有看到的索道,什么时候能够改造完成?”

2012年全国两会,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范小建在接受央视主持人张泉灵采访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偏远地区,一根溜索是许多百姓仅有的过河方式,更有乡村医生邓前堆这样的角色,曾每日靠着溜索治病救人。

靠溜索治病救人的医生邓前堆

“到2012年底,全国大约可以完成99条(溜索改造),其中西藏的84条可以全部完成。我们要在西藏率先消灭这种最落后、最原始的交通方式。”2012年接受采访时,面对镜头的范小建如是答道。

但在讲座时,范小建坦言这项改造工作十分艰辛。“当时还是比较有底气,但实际做起来还是不容易。”

从2009年到2012年,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下,由国家扶贫办出资,交通部门负责技术把关,“溜索改桥”在西藏地区率先全面启动,涉及人口4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万2千余人。

“修桥一延米是2万块钱”,范小建说,这对扶贫而言是个不小的数目,除了经费来源,若没有技术保障,“溜索改桥”计划也无法顺利推进。

最终,在多方协调下,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制定“溜索改桥”建设规划,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7个省(区)309对溜索全部改造为车行桥或人行桥。

而对金沙江等需要横跨大江大河的库区,由于建设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相关改造工作一直到2018年年底才全部建成通车。

因此,原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的改造,其实跨越了三个“五”。

机械捡粪车这样送效果更好

讲座中,范小建提到扶贫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永远瞄准最贫困地区、最困难群体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永远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在范小建看来,为藏区牧民送去高原捡拾车,就是一个雪中送炭的故事。

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牛粪是百姓重要的取暖燃料。捡拾牛粪至今仍是不少藏族群众经常要做的家务活。为了提高捡拾效率,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发了一套高原捡拾车。

亮橘色的人力机械装置由捡拾叉、踏板、车轮、车斗等部件组成,可以减轻藏族群众捡拾牛粪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样是捡拾牛粪2小时,用高原捡拾车的效率比传统办法高7倍。

最开始,捡拾车是以免费发放的形式提供给藏族群众。2017年,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任会长的范小建提出了一个想法:让高原捡拾车的无偿捐赠形式改为爱心传递,接受捐赠的贫困户要给当地小学或敬老院捐赠两袋牛粪。

这个想法一开始并不被所有人看好,但在一次捐赠活动的现场,范小建知道自己这个决定做对了。两位牧民带着捐赠的牛粪上台时,范小建将两份纪念品送到他们手上以示感谢,拍照留念时,牧民脸上的表情对范小建触动极大。

“在高寒牧区做这些工作时,你能知道(当地百姓)很感谢你,但你很难看到这种表情——从他们的脸上,你可以看到一种自信,他们感到很光荣,不是白要这台车,而是通过劳动获得了这种荣誉。”

让范小建触动极大的笑脸

三度调整的国家扶贫标准

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扶贫人下一步该去向何方?

活动现场与学生互动时,范小建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表示,扶贫工作并非“见好就收”,攻坚战之后,还需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对刚脱贫的建档立卡户进行监测,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衔接,都需要持续稳步推进。

“桃三杏四”,范小建表示,尤其是靠产业带动发展的地区,从投入到营收,还需要一段时间。

讲座时,范小建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变更的国家扶贫标准:从1985年以人均纯收入206元为基线的首个贫困标准,到2008年每人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再到2010年人均2300元的最新标准。

“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贫困总体上是个相对的概念,”范小建表示,“有绝对贫困,也有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也有相对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三个标准,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对于绝对贫困的认知。”

这也是范小建对未来扶贫工作的看法:绝对贫困后,还要解决相对贫困。而全面推进的乡村振兴,一定要建立在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在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一定要探索更多的办法。”

讲座最后,国科大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硕为范小建颁发公益导师荣誉证书。据悉,本次活动由国科大教育基金会和明德讲堂共同发起,为首届校园公益文化节活动之一。

赵硕(左)为范小建(右)颁发公益导师荣誉证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