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线上游戏教你识别“假新闻”(附游戏分享)|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
|
论文标题:Fake news game confers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against online misinformation
期刊:Palgrave Communication
作者:Jon Roozenbeek & Sander van der Linden
发表时间:2019/06/25
DOI:10.1057/s41599-019-0279-9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假新闻的传播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其在网络上的蔓延已经对现实世界造成了严重后果。在递交议会调查的书面证据中,我们注意到假新闻已经明显威胁到了民主进程,有可能严重影响自由公正选举的进行。作者在接下来的分享中介绍了自己发表在Palgrave Communications 上的相关研究。
当假新闻引发的暴力发生时,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仅2018年,印度就有超过20人被害,直接原因就是那些散布在WhatsApp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上的有关绑架儿童的谣言。
何为解决之道?
鉴于此,政府、社交媒体公司和公民社会组织都渴望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可持续方案。
一般来说,解决假新闻散布的方案可归为四类:调整算法以抑制操纵性内容,并开发新的算法来检测操纵性内容;通过新的立法,禁止制造和传播假新闻;改进现有的事实核实机制;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进行投资。然而,以上这些方法都有严重的缺陷。
对于检测算法来说,100%的准确率是不存在的,再者,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事件会有被审查的风险,并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人工审查员也没法比算法好太多,因为他们的审查速度显然无法跟上大量假新闻的产生速度。
虚假信息往往具有持续的影响力,这一效应使得那些接触虚假信息的人往往继续选择相信它,即使这些信息已经被拆穿。
最后,媒体素养教育具有解决这类问题的潜力,但两类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虚假信息的策略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让你曾经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学到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没有用;二是那些未受教育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接受并且传播虚假新闻。
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更加有趣的问题:如何阻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预防接种理论的介入
作为行为科学家,我们决定将目标集中在预防方面,而不是在虚假信息已经像病毒一样散布之后再着手解决。简而言之:在假新闻形成前提前准备而不是事后拆穿。在此,我们借鉴了预防接种理论,这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一个心理学框架,旨在对不必要的说服尝试进行先发制人的抵抗。
正如注射小剂量的病毒(疫苗)会触发免疫系统的抗体来抵抗未来的传染一样,我们认为,让人们少量接触那些用于制作假新闻的惯用伎俩,会使之产生“精神抗体”。毕竟,如果经过免疫的人数足够多,这种信息化“病毒”就很难有传播空间。
“坏消息”
为此,我们与荷兰媒体写作组织DROG合作开发了一款免费在线浏览器游戏《坏消息》。在游戏中(如图2所示),玩家将扮演一位有抱负的假新闻大亨,他们的任务是让尽可能多的追随者在积极传播假新闻的过程中,学习6种常见的假新闻制作策略,包括极端化、阴谋论,和在媒体中使用情感等。
图2:Photo by Jon Roozenbeek & Sander van der Linden
这款游戏就像一针“疫苗”,使人们在接触互联网上“真实”版本的假新闻之前,积极思考虚假信息的运作之道。
起作用了吗?
我们利用虚假的(和真实的)标题对大约15000名参与者在游戏前后进行了测试。这些标题使用了一些常见的虚假信息伎俩,其中部分内容参与者之前并未接触过。
最近发表在Palgrave Communications 上的结果表明,这种干预是有效的。图2以小提琴图显示了有关欺骗性标题的平均可靠性评级,我们在图中将其分为7档,其中蓝色与红色分别表示干预前后的指标。我们看出,参与者在体验游戏后明显降低了假(但不是真的)标题的可靠性评分。
事实表明,《坏消息》的影响可以在不同年龄、政治意识型态和教育水平的人群中起作用,因此它作为一款反误传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图3:Photo by Jon Roozenbeek & Sander van der Linden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样本还不具有代表性,并且干预也不是随机的。尽管如此,我们已经开始利用这款游戏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并且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干预的稳定性。而游戏本身在非学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我们着手开发了一项十分有趣的干预手段,让更多人自愿参与进来。
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万人体验过这款游戏,游戏本身也获得了设计公司Behavioral Insights Team的提名,并且得到了许多游戏网站的好评。
在与英国外交部门的合作下,《坏消息》已经被翻译成包括荷兰语、德语、捷克语、波兰语、希腊语、世界语、瑞典语和塞尔维亚语在内的13种语言。
点击此处,体验游戏。
这些发现表明,非常有必要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虚假信息威胁的其他领域。例如,我们目前正在与WhatsApp合作打击即时通讯软件内的虚假信息。
诚然,“预防针”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我们视其为后真相时代多层次反错误信息战略的第一道防线,该战略将行为科学的见解与计算机科学、教育和公共政策的见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摘要:
The spread of online misinformation poses serious challenges to societies worldwide. In a novel attempt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designed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form of an online browser game. In the game, players take on the role of a fake news producer and learn to master six documented techniques common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misinformation: polarisation, invoking emotions, spreading conspiracy theories, trolling people online, deflecting blame, and impersonating fake accounts. The game draws on an inoculation metaphor, where preemptively exposing, warning, and familiarising people with the strategie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fake news helps confer cognitive immunity when exposed to real misinformation. We conducted 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the game with N = 15,000 participants in a pre-post gameplay design. We provide initial evidence that people’s ability to spot and resist misinformation improves after gameplay, irrespective of education, age,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ognitive style.
(来源:科学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