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建峰等 来源:《JAMA精神病学》 发布时间:2018/8/2 2:00:08
选择字号:
抑郁症与睡眠的脑调控机制首获揭示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与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合作,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为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7月26日凌晨,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而有睡眠问题的群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亦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群体。“事实上,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但前人对两者关系背后的脑机制还不清楚。”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炜介绍说,“我们通过对大样本脑影像数据的挖掘,找到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

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国际两大脑影像数据库——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以及英国生物银行,对近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现显著升高的模式。正是这些同步性增强调制着抑郁与睡眠间的关系。

对此,冯建峰对一种可能性进行了阐释,他指出,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这组人群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专家表示,找到同时与抑郁和睡眠问题相关联的脑神经环路,意味着将在临床层面为针对这两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脑区。通过对这些脑区进行特定的刺激,或将同时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 陈文雪)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