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公布的一篇报告中表示,从1964到2010年间,大气中气溶胶排放带来的冷却效应掩盖了与陆地上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温度上升产生的热量的三分之一。而另一篇报告则显示,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里,欧洲的污染——特别是硫排放的水平的减少,在过去30年里,显著促使北极变暖增强。
在历史上,硫酸盐气溶胶的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是同时发生的。大气中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变高,会导致气候变冷以及太阳辐射的减弱,从而部分掩盖住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升温效应。
Trude Storelvmo等人分析了全球1300个地点的温室气体浓度、气温和地表辐射的观测数据,该方法完全独立于以往以气候模型模拟为基础的评估方法。他们认为1964年到2010年间的气温变化情况可以用来区分那些由温室气体浓度上升而引起的气温变化和那些由于气溶胶浓度变化而引起的气温变化。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评估发现,气溶胶的冷却效应补偿了全球陆地变暖效应的三分之一,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工业前水平的两倍时,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前水平还要高2℃。
着眼于欧洲空气污染控制对北极变暖的影响,Annica Ekman等人进行了地球系统模型模拟后发现,自1980年后,北极温度上升的0.5℃,可以用欧洲硫排放减少来解释。他们发现,升温从夏季开始,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海洋与大气向极地输送的热量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海冰覆盖逐渐减少,最终促使秋冬季有更多的热量向大气中释放。
Thorsten Mauritsen在一篇评价Ekman等人研究的文章中写道,“最终,导致之前北极变暖的并不是这种短暂又不稳定的气溶胶冷却效应,而是由长期存在的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所导致的升温效应。并且这种现状将持续下去。”(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