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道远等 来源:《地质论评》 发布时间:2011-5-4 16:20:56
选择字号:
报告称洞庭湖区仍处于沉降阶段
退田还湖可挽救生态
 
洞庭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渔基地,区内河流密集、湖泊广布,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然而,近代湖域总体南移且面积急剧减小,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显著增大及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在日前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记者获悉,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最近刊发了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研究员柏道远等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洞庭湖地区经历了沉降——抬升——沉降的演变过程,现在仍处于坳陷沉降阶段。
 
显然,洞庭湖地区灾害治理和环境恢复的科学决策有赖于对影响洞庭湖演变的关键因素的正确认识。而对相关因素的认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有人认为是差异沉降,有人主张是泥沙淤积。
 
研究人员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释光和孢粉组合特征提供的年代信息等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沉降、中期整体抬升、晚期坳陷沉降的演变过程。
 
早期拉张断陷沉降阶段盆地沉降幅度一般为100~200米,局部可达300米;盆地边界受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等4组正断裂控制;断陷活动随着盆地的逐渐扩张向东、西边缘迁移;盆地断陷活动总体可分为由慢到快的3个裂陷幕。
 
与此同时,可能受盆地区下部物质向周边迁移作用控制,盆地周缘的隆起区产生脉动式抬升。中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暴露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纪沉积层产生褶皱变形。晚期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地壳表层弯曲产生的沉降)并接受沉积,不过沉降范围远小于早期,沉降幅度一般为5~20米。
 
研究人员表示,近代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而使湖区围垸免受洪涝灾害的最终办法是退田还湖。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来源:科学时报 潘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