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eorge Wittemyer 来源:《皇家学会学报B》 发布时间:2009-7-17 16:21:04
选择字号:
研究发现危难迫使象群大融合

生活在肯尼亚Samburu国家保护区的象群开始在它们的社会结构中接纳非亲缘关系的同类。
(图片提供:George Wittemyer)
 

在大象的社会里,没有什么比家庭更重要。从跟随妈妈旅行到包含了姑妈和表弟的大家族,这种生物的复杂社会结构的所有片段都以由亲戚构成为特征。然而当这些庞然大物被人类杀得七零八落时,它们的种群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新的研究表明,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象有时也会聚在一起,从而保证它们的社会种群能够繁衍下去。
 
这一发现源自对生活在肯尼亚Samburu国家保护区的400多头大象的一次调查。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象牙偷猎者的捕杀,许多象群损失了近3/4的成员。直到今天,这些象群依然很容易受到游牧部落、农民以及其他人的非法捕杀。
 
那么这种破坏到底对生活在Samburu的象群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哪些影响?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美国柯林斯堡市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保护生物学家George Wittemyer和同事对这些生物展开了长达5年的研究。通过对新鲜的粪便样本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了大象彼此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着眼于这个社会中最大的两个象群时——它们被称为“克兰”和“邦德”,其中的许多大象都已经开始接纳那些非亲缘关系的同类了。
 
Wittemyer表示,大象或许乐于接受“外人”进入它们的“圈子”,从而确保象群拥有搜集食物和保护自身所需的临界规模。他说:“这一发现意味着对大象的非法猎杀能够腐蚀象群社会结构的遗传基础,但却未必能够撼动它们的社会组织。”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Iain Douglas-Hamilton同时还负责肯尼亚拯救大象慈善组织的工作,他认为这项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因偷猎导致的死亡率上升正在使大象的种群遭到破坏,但它们同时却能够适应并恢复其固有的社会结构”。研究人员在7月15日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然而从事大象种群研究的华盛顿大学保护生物学中心的野生动植物学家Kathleen Gobush表示,与非亲缘关系的同类融合将付出“一个长期的代价”。Gobush和同事在一项短期研究中于坦桑尼亚Mikumi国家公园发现了类似的由非亲缘关系构成的象群——偷猎者在1989年禁止象牙交易之前将这里3/4的大象捕杀殆尽。在另一项即将发表的研究中,Gobush找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种混合在由亲缘和非亲缘关系构成的象群中导致了“巨大的行为差异”。她说,例如,与由单一血缘构成的象群相比,混合象群在水潭边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侵略性。
 
还有一些大象专家则表示,他们对这一发现很感兴趣,但还需要看看在其他象群中进行的类似研究的结果。在纳米比亚从事大象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家Caitlin O’Connell-Rodwell表示:“很高兴能够从其他遭到破坏的象群中得到这样的数据,从而使我们有机会搞清这种模式是动物固有的,还仅仅是有其他解释的一个局部现象。”(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