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海 来源:《生态工程》 发布时间:2009-6-29 15:13:24
选择字号:
无瓣海桑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无瓣海桑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子课题及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任海与合作者自2003年开始对这个种开展了全国种植区及推广路线调查,在此基础上定位研究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4、5、8、10龄无瓣海桑人工林,结果发现无瓣海桑适应范围广,生长迅速,相对于红树林乡土种如秋茄等更适于裸滩的植被恢复,且具有较快的生物量积累及较强的固碳能力,是一个好的生态恢复种。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为海桑科植物,是原产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红树林种类,1985年被引入中国海南岛,自1991年开始在华南沿海红树林恢复工程中推广应用。但是,随着该种的驯化,它近年已开始显现一些入侵特性,可能对中国厦门以南的一些乡土红树林造成入侵损害。此前,任海等人通过对不同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Ecological Research, 2008),发现在裸滩种植该种人工林4-5年后,其林下会有乡土种红树林种类自然定居,但到8-10龄时这些乡土种又会自然消亡,显示了在生态恢复中可能的护理效应。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合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最近任海研究员率领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又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布置了全砍伐、50%砍伐与不砍伐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结构、功能与动态对比实验,为华南沿海红树林的恢复机理研究及生态恢复技术做出更深入的探讨。任海研究员等及时将有关结果报告广东省林业局领导,得到省林业局前局长徐萍华同志的高度重视,并批转有关部门。
此项研究成果已在《生态工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植物与土壤》( Plant and Soil)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分别在线发表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无瓣海桑:是入侵种还是生态恢复种”和“华南不同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生物量积累及碳固定”等科研论文。(来源: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