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简称祁连山站)玉门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祁连山站的研究工作不仅局限于高山地区的冰川、积雪、气象、水文和生态环境的观测研究,而是将研究范围扩展到疏勒河整个流域。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据悉,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2005年开始恢复了大雪山地区冰川、气象、水文和生态等方面的观测工作。随着观测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急需建立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野外观测平台。由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祁连山站’)诞生了。祁连山站分为科研生活基地与高山站两部分,其中高山站大雪山老虎沟12号冰川末端,行政区划隶属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乡,已于2008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科研生活基地设在甘肃省玉门市。
据秦大河院士介绍,1958年6月中下旬,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用水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组建了“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对祁连山地区首次进行了冰雪资源的全面考察,11月以“老虎沟12号冰川”为主要观测目标,开始筹建“祁连山大雪山冰川观测站”,并于1959年全面开展相关项目观测,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个高山冰川观测研究站。“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奠基了中国科学院的冰川冻土研究机构,开创了中国冰川学的定位观测。但是,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所迫,1962年5月停止有关项目观测,并于冰川洪水来临之前全部撤站。之后,又进行了以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流动性考察,但缺少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的投建必将为我国河西地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