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潘希 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1 2:3:28
面对旱灾的反思:战略问题是生态环境建设

 

2月3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青华镇青北村70岁的张彦武,与儿子轮换着在浇麦间隙吃午饭。为了抓紧时间抗旱抓麦,以应对30年一遇的大旱,乡亲们把“饭桌”搬进了田间地头。
 
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南阳,今年遭遇了30年一遇的大旱,该市动员一切力量,采用各种办法抗旱保收。(付海厚/摄)
 
目前,我国正在遭遇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截至2月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6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干枯394万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30亿亩,其中重旱3898万亩。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2月5日进一步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2月7日至9日,河南、安徽、山西等10个旱区省份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和。同时,农业部财政部紧急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000万元,支持受灾省份抗旱促春管工作。
 
然而,随着短暂的降水过程即将结束,旱情再次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面对这样一场无声无息的天灾,全国上下都在行动,如何科学应对旱灾,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应急预案不可缺
 
干旱是复杂的气候灾害,它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干旱发生时水库水位降低、河道径流减少、庄稼大面积受旱,工农用水矛盾加剧。干旱引发地下水超采、土地风蚀及沙漠化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干旱还将导致人畜饮水困难,引发社会动荡。
 
淮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陈予倩在《浅议淮河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一文中提出,科学地划分和评价旱情等级有助于研究干旱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制定科学有效的抗旱预案、切实减少旱灾损失至关重要,对整个防旱抗旱工作意义重大。
 
以淮河为例,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799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水量还不到全国平均值的1/5,用水矛盾非常突出,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流域旱灾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年均旱灾成灾农田分别占年均耕地面积的1%、3.8%、8.6%、13.4%、21%,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淮河流域大旱灾出现的频次由70、80年代的5年一次,增加到2年一次,淮河流域旱灾呈现加重趋势。
 
非涝即旱,淮河流域的减灾形势一直以来都不容乐观。
 
根据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防总《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框架,淮河流域各省防指和淮委均编制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水旱灾害应急管理预案,预案涵盖组织体系及职责、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分级和行动、支持保障体系、灾情统计、灾后评估、后期处置等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中方方面面的内容。
 
正是因为长期重视,淮河流域内还编制有洪水资源利用及干旱应急调水预案等单项预案,流域内各城市陆续编制了城市防洪抗旱预案等。
 
“实践证明,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在防御流域历次水旱灾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中的落实措施,明确责任,指挥长及时到位,各部门分工协作。例如,2007年淮河洪水量级虽然超过2003年,但堤防险情减少3/5,淹没面积减少2/5,转移人口减少2/3,直接经济损失不到2003年的一半。”陈予倩说。
 
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事关安全大局,牵涉范围广。但是,陈予倩指出,目前缺乏可依据法律法规,责任与权力不相匹配,整个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只有防汛预案具有法律效力,这种局面致使应急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缺乏约束力,影响应急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及其他各类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依法行政的环境。
 
有效经验不可少
 
干旱在世界上被列为第三大自然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干旱出现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导致农业生产的直接损失重,再加上它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植被等的潜在影响,是世界尤其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再以辽宁为例,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不足900立方米,干旱是其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时间回溯到2000年,辽宁的典型大旱年。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无效降雨日长达50多天,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高3.1℃,创历史最高纪录。辽河、浑河、鸭绿江等大型河流年径流量均比多年均值少一半以上,全省904座大中型水库有520座干涸,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受灾农作物面积278.6万公顷,成灾面积21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9.4万公顷,粮食减产61亿公斤。
 
辽宁省在抗旱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也许可以为目前大范围的旱灾提供一些参考。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王殿武认为: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抗旱减灾的战略措施。实践证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开展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路子,抓好水源涵养林建设,是改变干旱气候条件的战略措施。
 
第二,广开水源,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是抗旱减灾的重要途径。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旱能力的基础建设。在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搞好植树种草和涵养水源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打井、挖方塘、砌水窖小型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实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二是充分利用库、塘、沟、渠等拦蓄河道枯季径流量和桃花水,并充分利用灌区回归水。三是相邻河系联合调度,优化配置,互补余缺,水尽其用。
 
第三,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行节水抗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旱田抗旱一是要采取抢墒播种、坐水种、种子包衣、秋翻耙压连续作业、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二是要实行春旱冬抗,闲水忙用。干旱频发区多搞冬春灌,可以把水提前蓄在田里。三是采取种植耐旱作物,实行因气候而种植。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水田推广应用“旱育苗、旱打埝、旱整地”,“集中放水、集中泡田、集中插秧”,“浅、湿、干”结合灌溉,水稻旱种,盐碱地科学泡田洗盐等措施。实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减少输水损失。
 
第四,抓住有利气象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是增加水资源的重要补充。辽宁省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人工增雨的效果是明显的,要加强对云雨资源的研究,提高人工增雨的效果和水平,向老天要水,把过境云层中的水最大限度地截留下来,提高抗灾能力。
 
第五,大力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构建全新的旱情监测理念,是当今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抗旱旨在防旱,这就要求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的雨情、水情,分析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作好中长期预报。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能力,建立一个能够及时反映干旱的监测系统。利用这一系统,可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掌握抗旱动态,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及时制定出抗旱决策和对策。及时掌握旱情,预报旱情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旱情进行预测,对减轻旱灾给农业带来的损失有很大的帮助,对发展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
 
《科学时报》 (2009-2-11 A2 资源环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