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2 16:26:31
选择字号:
除了“必修”,心理教育有无其他渠道

 

近日,湖南省印发《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要求该省高校面向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以面授课程为主。

针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学生心理事件,将心理课程纳入必修课的呼吁此前早已有之,但更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如2020年6月,河南省发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今年初湖南省长沙市“两会”上,也有当地人大代表提出类似的建议。在高校范围内,目前相关尝试并不多,此次湖南省的做法也算是“开了先河”。

但是,这样的“先河”是否必要?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特点,已经决定了其更适合个性化的沟通,而非传统课堂上的“面授课程”。另一方面,无论课堂本身的形式如何,只要采用必修课的方式,就意味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毕竟必修课是要考试和计算学分的。

近年来,虽然很多人在呼吁为大学生“增负”,但如果单纯计算中外高校的学生学习总量的话,中国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更多。曾有学者统计,国外高校学生毕业所需总学分往往在120分左右,而国内高校却可以达到170分甚至更高。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考虑缩减主干课程的课时量,增加心理健康必修课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学生的学习总量。

正如有学者所言,当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了太多东西的时候,是否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得学生难有创造力呢?

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纳入必修课”,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搜索结果——美学教育纳入必修、安全教育纳入必修,甚至种田和垃圾分类也被纳入必修……似乎我们一旦重视某种教育,最“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将其“纳入必修”。

只是,必修课真的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吗?除了“纳入必修”,我们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更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方式?这种创新也许并不容易,但至少也是一种探索,而如果只是简单地 “纳入必修”,就只能算是“原地踏步”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