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8 20:13:07
选择字号:
第六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全球协作打造农业科技命运共同体

 

距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还有十年。这一议程描绘了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即建立一个有充足、安全、价格低廉和营养丰富粮食的世界,构建一个安全、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人类居住地。

美好愿景的实现依赖于绿色农业。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呼唤全球合作。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在成都落下帷幕。

围绕“科技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这一主题,来自全球五大洲39个国家的56个政府部门、农业研究机构和15个国际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机构的4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思路、新举措,为促进全球农业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共同谋划行动。

 

全球联合共对挑战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如今,全球粮食系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全球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土地退化、跨界动物疫病和农作物虫害的风险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消除极端贫困和极端饥饿的困难长期存在。据统计,2018年全球饥饿人口达8.2亿。全球有53个国家大约1.13亿人处于重度饥饿状态,还有42个国家的1.43亿人距离重度饥饿仅一步之遥。而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农业系统需要养活100亿人口。此外,营养不良和不健康饮食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残疾和死亡的重大影响因素。

“如今,我们同时肩负着消除饥饿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拉开帷幕,国际社会运用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了既高产又富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品种,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现在和未来农业科技的主攻方向。”

“技术创新与推广是保证粮食安全引领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表示,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我们面对的挑战都是相互影响的,需要国家层面的综合政策,更需要全球层面的协调合作”。

全球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共同应对农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组合。

唐华俊表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一次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飞跃,需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需要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装置,需要突破绿色发展关键环节的瓶颈技术。“我们需要依靠重大科学创新来催生引领性、原创性和颠覆性的重大成果,这也是系统推进绿色科技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把科技真正运用到“田间地头”十分关键。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司司长梁劬提到,当前,仍有很多农民无法获得最新的技术,尤其在贫困国家,农村农民面临非常大的数据鸿沟和能力差距。

“科技创新需要‘桥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必须要通过合作,分享彼此成功的经验并将其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够填补这些数据鸿沟,来推动粮食生产体系提高生产力。”梁劬说。

 

五大领域共建机制

建立怎样的合作机制?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各国农业领域科学家们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渴望达成一些共识。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五大紧迫性议题:“农业绿色生产体系构建”“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食物营养与健康”“农业经营主体赋权与能力建设”和“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农业”,与会专家们通过主旨报告、座谈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并提出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科技创新和协同合作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从追求生产产出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转变。

专家们一致表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构建和完善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全球应进一步交流和共享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模式,共同制定绿色农业发展原则,把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转移到注重质量和绿色发展上来,推动全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此外,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关系农业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破解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前提。

专家认为,应构建包括农业产业、耕作制度、农药化肥减施增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对土地、水、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资源的综合保护架构,建立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补偿制度,同时借鉴全球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先进典型,增强各利益相关方的协作行动能力等。

“人是农业主体,要把农民摆在首位,需要生产者、科学家、政府等联动,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绿色发展的项目和设计中,增强他们的主体性、认同感和参与度。”新西兰梅西大学副校长斯图尔特·莫里斯说。

的确,以农民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才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打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确保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专家呼吁增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快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在各类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制定中吸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参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良好互动机制等。

会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校长阿瑟·摩尔呈现的“智慧郁金香”“数字双胞胎”“植物互联网”等新奇现象引起了与会者对新技术赋能农业发展的赞叹和共鸣。

“我们希望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了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阿瑟·摩尔说。

在专家看来,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已成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应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逐步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

此外,针对全球食物营养与健康持续恶化的形势,专家呼吁加强各部门协同,以科技创新增强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抵御能力,推动政策体制、行为方面的改变。

 

启动计划引领创新

“总体来说,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安全农业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全球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介绍,我国在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明确农业发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改善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国际组织与合作伙伴高度认可中国近年来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对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的方案。

唐华俊指出,中国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是全球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为进一步应对全球农业发展共同面临的科技挑战和推动新兴技术研发,提升中国在全球农业科技治理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农科院启动了“国际农业科学计划”。第一期项目将投入1000万美元,面向全球开放合作,倡导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目的是推动前沿领域、基础领域、关键领域的科研创新。

“我们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合作伙伴组成创新合作团队,协调合作应对新挑战。这一项目的目标是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协同攻关机制,促进科学家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通过全球协作打造农业科技命运共同体,早日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唐华俊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