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青藏高原构造地貌研究前沿科学问题”为主题的第Y4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专家提出,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应围绕“构造地貌学”开展。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构造变形样式多,地貌类型丰富,气候背景独特,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门之地。然而,对有关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历史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科学家至今尚未形成共识。
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张会平介绍,构造地貌学是研究构造与气候对地貌演化控制及反馈关系的学科,多年来,该学科的研究成果为造山带演化、地球动力学模型提出和建立等方面提供了基础资料。
目前,构造地貌学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家关注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等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大陆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地球表层和固体地球科学相互作用机制,有望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总体规划。
加强构造地貌学学科交叉及新技术应用,有望为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多圈层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认识。例如,“地质学家注重地貌的时间演化,地理学家注重地貌的微观细节,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研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张会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