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8/9/6 9:01:10
选择字号:
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多能性变化模式获揭示

本报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郑萍团队和中科院上海 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韩敬东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猕猴早期胚胎细胞命运决定模式和调控与人类胚胎极其相似,首次揭示了灵长类着床前胚胎中存在发育多能性由原始态向始发态的转变过程。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基因组研究》。 发育多能性是指一种细胞分化为其他细胞类型的潜能。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的多能性随着发育的推进而逐渐下降。多能性状态随发育程度不同可分为原始多能态和始发多能态。原始多能态较始发多能态具更强的嵌合体形成能力和发育潜能。啮齿类动物着床前的上胚层细胞处于原始多能态,在着床后转换为始发多能态,因此很容易从着床前胚胎中建立具原始多能态的胚胎干细胞系。但在灵长类中,早期胚胎多能性状态的变化模式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收集了猕猴囊胚发育的4个时期(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层细胞多能性的动态变化信息,发现灵长类着床前胚胎细胞的发育多能性存在不同的状态。在早中期囊胚时期,上胚层细胞处于原始多能态,此后原始多能性特征丢失,逐步获得始发多能态特征。因此,不同于啮齿类,灵长类的原始多能态存在的时间窗口极其短暂。该研究解释了灵长类原始多能态胚胎干细胞难以获得的原因,也为如何从囊胚中建立具原始多能态灵长类多能干细胞提供了时间窗口。(晋楠)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101/gr.233437.117

《中国科学报》 (2018-09-0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