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学习札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的作用尤为关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无一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当下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队伍,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但是也必须看到,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亟待以“高精尖缺”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必须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魄力和气度,必须广开进贤之路以会聚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应该推进人才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落到实处,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一方面要加大力度继续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用活“进贤”的评价标尺,不拘一格降人才,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相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人才制度的优势将不断加强,也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创新支撑。——傅廷栋
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
融会贯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队伍固然值得自豪,但“高精尖缺”人才不足也是我们面对的严峻挑战。在高精尖科研领域,站在国际前沿、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稀缺,基础扎实、具有原创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满足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新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亦“千金难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就是要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推动科学进步、引领社会潮流的领军人物、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
“高精尖缺”人才从哪里来?一方面要扩大人才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寻觅人才、下大力气引进人才,尤其是前沿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输血”;另一方面,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应该进一步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改革各项配套制度以及人才考核、选拔制度,为人才发挥创新能力和潜力创造良好条件,使人才各尽所能。
人才强国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应在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苦功。只有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努力提升学科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才有厚土;只有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完成科研导向的转变,人才才能得以充分锻造;只有建立健全创新和实践对接的体制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精尖缺人才才能不断涌现。(本报记者胡璇子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4-1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