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0 8:50:38
选择字号:
共享中国解锁经济密码

 

■本报记者 魏刚

“共享单车出门代步,共享充电宝给手机护航,共享雨伞让出行无忧,共享跑步机让你成为健身达人。”在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看来,共享经济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已成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印证了李香菊的看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

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享经济再次被提到,并与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并列成为过去5年引领世界潮流的亮丽名片。

共享经济是一种“物融”

“在传统社会中,共享在邻里朋友间也会发生,比如图书借阅、工具借用等,但这些共享受制于空间和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如今的共享经济则是建立在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上。”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看来,共享经济与传统的共享有本质区别。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告诉记者,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模式,简单地理解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每个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并不是特定空间、特定时间点、特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任何大宗的商品或服务都可能“零买”,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

“不妨把共享经济称之为‘物融’。”钟茂初认为,“金融”是将分散的资金融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资金配置使用,以满足资金需求者各类形态的资金需求。而共享经济与之有类似的特征,是将分散的各种产品服务融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产品服务配置,以满足消费者非特定空间、非特定时间、非特定数量的消费。

在钟茂初看来,共享经济的出现,是在结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足与结构性供给过剩并存的经济状况下,由市场发现的一个新的经济组织形态。而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和消费群体的广泛使用,也使得这一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得以井喷式增长和发展,不断向各个领域扩展。

共享给社会带来新动力

谈到共享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罗霞针对共享单车发表了看法。“共享单车密切了城市与人的关系,方便了人们出行,解决了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行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的环保意义,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作出贡献。另外,共享单车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运动量,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李香菊认为,从社会角度看,共享经济的发展节约了资源,使产品得到充分利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在钟茂初看来,宏观总量上,不增加新的投入,而使得既有产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才是真正有效的“共享经济”。因效率提升带来的需求增长,才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当然,共享经济在经济组织形态的变化替代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阵痛,即对传统产业形态、传统产业就业者、传统经济形态管理方式的冲击。特别是共享经济的“野蛮增长”,并不会带来更多的有效供给,反而可能因自身的过度增长,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所以,在统计“共享经济”成就时,不应简单地加总其生产总值,而应统计其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

中国模式引领全球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市场规模、创新应用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此,钟茂初认为,宏观上是因为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引导和市场选择;微观上是因为对于新的经济模式,有更多的跟随者迅速参与,形成了规模扩大与更多潜在需求者参与的良性循环。

此外,“互联网+”技术手段的便利化、新模式思维的普及化,以及对市场参与者的有效培育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李香菊看来,共享经济在中国崛起得益于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由过去的跟跑,发展到现在的并跑,相信未来很多方面将会领跑。

谈到未来,李香菊告诉记者,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共享产品和服务将会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广,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便捷。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预测,未来5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对此,钟茂初的看法是,“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增长要素、产业,都由单一化特征转化为多样化的包容性特征。要素也将出现包容性替代。与要素的‘包容性替代’相关联,产业也将发生‘包容性替代’”。

他认为,下一步,共享产品服务可能将从居民生活消费领域向企业生产制造、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拓展。结构性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的农业、教育及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共享经济的新形态。共享经济所代表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科学报》 (2018-03-2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