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7/9/15 10:12:34
选择字号:
黄土高原“7·26”特大暴雨洪水
考察认为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CB 雷达1.5度仰角暴雨分布图

绥德街道被淹状况

细沟侵蚀(子洲清水沟)

重力侵蚀(绥德小河沟)

小河沟坝地苗圃

道路侵蚀(绥德小河沟)

梯田损毁(绥德小河沟)

绥德韭园沟坝地玉米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7月25日晚至26日早,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受本次降雨影响,无定河支流大理河上游青阳岔水文站洪峰流量1840 立方米/秒,下游绥德水文站洪峰流量3160 立方米/秒,均为历史实测最大洪水。导致绥德和子洲两县城被淹,引发灾害,各方高度关注。

关于“7·26”特大暴雨雨情分析

据陕西省水文局报道,2017年7月25日20时至26日8时,无定河流域面平均降雨量72.3 毫米,大于50 毫米降雨量的笼罩面积16612平方千米,大于100 毫米降雨量的笼罩面积4600 平方千米, 大于200毫米降雨量的笼罩面积177 平方千米。暴雨中心位于子洲、米脂、绥德3县境内。最大降雨量在子洲水地湾233.6 毫米,米脂214.2 毫米,绥德赵家砭210.2 毫米,均超过子洲、米脂、绥德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日雨量的118.1 毫米、100.8 毫米、132.9毫米。

根据子洲、绥德、米脂3县近50 年逐时降雨资料初步分析,“7·26”暴雨次雨量、日雨量和24小时累积雨量三个指标均达到500年一遇。

“7·26”特大暴雨洪水造成的灾害概况

“7·26”特大暴雨使子州县城内街道进水,一层楼和店面被淹,路面淤泥厚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绥德县城西山路(二道街)严重被淹,一层店面水深2米,汽车被水冲翻,损坏严重,街道淤泥厚达数十厘米,甚至一米。乡村部分民宅进水,低洼道路淤积。山坡生产道路遭到毁灭性破坏,但高速公路等近年修建的基础设施完好无损。

“7·26”特大暴雨前,因气象部门等做到了提前预报,一些报纸和手机微信等及时广泛传播暴雨预报信息,最终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灾难。

“7·26”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

调查发现“7·26”特大暴雨在坡耕地、老梯田和乡村土路上造成了剧烈的土壤侵蚀。细沟的多少能反映土壤侵蚀的强弱,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土壤侵蚀标志。经过实地调查,本次特大暴雨造成的坡耕地细沟侵蚀量多在20000 吨/平方千米左右,最大可达42000 吨/平方千米。

切沟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阶段,一般是多年不断发展而成。本次特大暴雨一次性形成了切沟,说明侵蚀剧烈。山坡乡村土路几乎无防护措施,对侵蚀最为敏感,也是侵蚀最严重的地方。该次特大暴雨造成了毁灭性的道路侵蚀,路上深达几十厘米到几米的侵蚀沟随处可见,最深可达6 米。

梯田有较强的抵抗暴雨和减少侵蚀的作用,但本次暴雨导致一些人工老梯田遭到严重侵蚀,田坎支离破碎。在局部陡崖处还发生了重力侵蚀。

生态与环境建设走向良性循环

韭园沟是距绥德县城5 公里的一条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小流域,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水土保持调查、规划,随后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测和科学研究。由于治理标准低等问题,在1977年的一场暴雨中,淤地坝冲毁严重,当地群众称“艰苦奋斗2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此后,水土保持工作者和当地群众总结经验,科学设计持续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经过40年的努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治理程度和良好的植被覆盖状态。在这次特大洪水中,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物措施,梯田和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经受住了暴雨洪水的侵蚀,发挥了保持水土、消洪减灾的巨大作用。

而与其相邻的小河沟流域,治理程度比较低,抵御暴雨侵蚀能力低下,冲毁严重,与韭园沟形成鲜明对比。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集中反映,抓住了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态建设的牛鼻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在2005~2006年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曾强调。陕西榆林“7·26”特大暴雨在小河沟和韭园沟两个治理程度明显不同的相邻小流域造成的结果,在证明了这一论断的同时,更说明了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建设的根本出路。

自秦汉时期开始,黄土高原一直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经过6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本世纪初开展的退耕还林、机修梯田、淤地坝等近20年的生态与环境建设工程,经受住了这次特大暴雨的考验,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但生态建设仍任重道远。

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是,考察中发现经历“7·26”特大暴雨洪水的高速公路未发生路塌、冲毁现象;科学设计、合理管理的梯田和淤地坝也基本无大的损坏。这些为在今后高速公路、梯田为在今后高速公路、梯田和淤地坝建设的相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制定提供了例证。而山坡乡村土路却遭到毁灭性破坏,为此建议对此类道路如何设计、道路侵蚀如何防治等问题需重视以尽快研究解决方案。

二是,“7·26”特大暴雨造成人工老梯田、坡耕地遍体鳞伤。建议对黄土高原的老梯田进行改造,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治理。

三是,调查发现对一些淤地坝、小型水库微小的管理失误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坏,应重视淤地坝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四是,在城镇建设中侵占河道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严重的灾害后果。为此,需强制退出侵占的行洪河道,恢复河漫滩的行洪功能。此外,城区低洼地的建筑物需准确测量高程,调整建筑理念,增加低层防洪能力,调整用途,如药品、文件等珍贵物品禁止在低层存放。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先生曾梦想“黄土高原由一望光秃变成一片青绿”,著名水土保持学家朱显谟先生曾渴望“黄河清”,可以说现在已经初步实现。此次陕北榆林黄土高原一些流域遭遇500年一遇的“7·26”特大暴雨,从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状况,以及下游黄河输沙量的变化趋势看,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已经走向良性循环。但面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继续做好水土保持研究的科学支撑和引领工作,以巩固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考察成员:刘宝元、曹炜、党维勤、马三保、杨勤科、张晓萍、谢云、张平仓、丁文峰、崔乐、马理辉、税军峰、刘旭峰、刘一新、王志强、张岩等。)

《中国科学报》 (2017-09-15 第5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