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24 9:41:53
选择字号:
威海长青:为餐桌提供优质蛋白

 

■本报记者 张晴丹

海洋牧场建设是一种新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以往单纯的捕捞、单一养殖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是海洋渔业的一次革命。

 

▲威海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

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山东威海以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干净美丽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闻名遐迩,其中的爱莲湾海域更是因为水质优良、环境优越、饵料丰富而深受各种海洋生物的喜爱,位于该海域的威海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就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比如石斑鱼、鳗鱼、长毛对虾等。

农业部2015年11月17日公布了首批 20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威海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名列其中,该海洋牧场由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而成,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现已成为山东省海洋渔业龙头企业之一。

“海洋牧场建设是一种新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以往单纯的捕捞、单一养殖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是海洋渔业的一次革命,对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创新促进渔业发展

爱莲湾海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这里海水水质优良,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而且海水透明度适中,营养盐含量丰富,理化环境条件优越,饵料生物丰富,适应各种海洋生物生长。

为了给海洋生物建造一个更好的“家”,该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人工鱼礁增殖试验。自2006年开始,公司共进行了两期海洋牧场建设,投入资金5371万元,采取投放大料石、钢筋混凝土构件、报废渔船等形式构筑人工鱼礁,已完成人工鱼礁区面积131公顷。

李晓波介绍,该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近年来一直与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海产贝藻类繁育加工工程实验室、山东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优良苗种培育、高效生态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深层合作。

比如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先后培育出“蓬莱红”栉孔扇贝、“爱伦湾”海带、“蓬莱红2号”栉孔扇贝等水产新品种。研发集成了种质检测、定向群体选优、控光控温、水质改良和循环水利用、热能转换利用、南北方接力培育和附着基改造等技术,形成了先进完整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此外,该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浅海贝藻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黄渤海区典型海湾复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海产贝类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的支持下,构建了“海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

该公司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集成了海水育苗养殖过程中水质环境参数感知、数据在线采集、智能组网、决策支持、远程与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养殖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国内率先开创了物联网技术在海水苗种繁育、海上养殖领域的应用,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

拓宽产业带动地方经济

多年来,该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底播增殖,年收获各类鲜活海产品6.5万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56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的实施,带动养殖产量大幅提升,其中海带亩产量提高了25%,扇贝亩产量提高了33%,鲍亩产量提高了25%,综合养殖效益平均提高26%以上。

公司依托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把旅游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传统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通过海洋牧场建设,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直接安排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辐射带动水产养殖、育苗、加工、销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等。

“我公司大力推行生态养殖,积极建设海洋牧场,在山东半岛东端打造一处现代化繁育推种业示范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和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李晓波表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蛋白,实现了有效供给,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上,走在了前列,为“海上粮仓”建设及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

2015年,该公司按照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部署,开展海洋牧场“四个一”建设,并着力开展休闲渔业,实现了三产相互贯通、融合发展。随着区域内游艇公园、房车营地、休闲驿站等的建设,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将取得新的发展,年可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周边9个渔村从事相关产业,年可增加收入1亿元,真正实现产业富民、龙头带动、成果共享、共同致富。

《中国科学报》 (2017-05-24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