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23 9:16:12
选择字号:
顾沛:体验数学文化 感悟数学之美

顾沛 

■本报实习生 许悦

在很多人看来,传统的数学课往往都和繁杂的公式、无尽的题海联系在一起,这让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课难以产生“好感”,甚至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学分而挣扎在数学课程的世界中。

然而,在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位老师的一门与数学有关的公选课,却让很多学生爱上了数学,这位老师便是该院教授顾沛。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开设了怎样的一门课程呢?

发现难题 正视偏误

顾沛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南开人。作为“文革”后的首批研究生,顾沛硕士毕业后便留在南开,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从事了多年的传统数学课教学后,像很多数学教师一样,他发现即使是在南开大学,作为所有专业必修课的高等数学也依然不大受学生“待见”。

“在南开大学,高等数学是所有专业的一个必修课。但是并不是因为它是必修课,所有的学生都那么重视,有的学生上这个课仅仅为了得学分,为了毕业。”顾沛坦言。

对于这一现状,顾沛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仅开设“高等数学”必修课是不够的。“数学课的重要性不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数学方法、数学思维。

发现在传统数学教学与学习中只重视解题和得分的偏误后,顾沛便开始着手对此加以纠正。于是,在2001年2月,顾沛在南开大学开创了一门史无前例的公共选修课——“数学文化”课。

这便是在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那门让学生爱上数学的课程。

据顾沛介绍,一般的数学课是以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为主要目的,但他的“数学文化”课虽然也以知识为载体,却并不以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数学思想为主。

在课程内容上文理结合,除了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顾沛总结说,数学文化课的宗旨就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文理交融、素质教育。

克服困难 成功前行

那时,数学文化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首创,这意味着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大纲、教材等都需要独自思考、撰写、完成,并且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面对这样的情境,当被问起是否在中间想过放弃时,顾沛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有一些困难在所难免。”顾沛说。

万事开头难,为了开设这门课程,顾沛翻阅了七八十本相关的书籍,反复思考授课内容。慢慢的,当课程步入正轨后,一切就变得明朗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即使这个课有严格的考试,即使考试过不了,我也乐意去学,因为听了第一次课就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谈到学生对课程的好评,顾沛很开心,“学生对课程的好评,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励。”

那些与顾沛有着相同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师,在课程开设几年后,也陆续加入进来。于是,顾沛组成了“数学文化课程组”。这也让课程的运行变得愈加顺利,甚至后来还开到了网络上。

2012年1月,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次上线。自2015年9月“数学文化十讲”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后,学生在宿舍里、在自习室里,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可以自主进行学习。顾沛再辅以6次“见面课”。这就意味着,数学文化课已经从以往的全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发展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 不断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顾沛首开“数学文化”课程的先河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将近400个高校开设了这类课程,其中有320多所是本科院校,还有七八十所高职高专院校。

中国教育学会在了解到顾沛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并受到广大师生广泛好评后,积极与顾沛及南开大学商议,决定在慕课平台上,除开设供本科生学习的课程外,还在每年的六月份开设面向高中学生的暑期先修课。“高中生在六月初结束高考后,有很多愿意来学这门课。”据顾沛介绍说。

如今,顾沛已经72岁了,作为一名教师,他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如今他已经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继续“数学文化课”的推广、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顾沛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断地奔波于各大高校,为更多的学生带去数学文化课的思想,展示数学文化课的魅力,让学生感悟数学之美。

《中国科学报》 (2017-05-23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