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超 马婧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16 9:55:01
选择字号:
南开学子郑玉:做“国际范儿”的科研

 

■本报通讯员 马超 马婧

2013年毕业于本溪市高级中学进入南开大学药学院,2014年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进入化学学院化学系,2015年夏天参加斯坦福大学暑期学校,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科研训练……这一路走来,郑玉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随着“国际视野”不断被打开,她的科研之路也越走越顺。如今,她已经收到了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

刚刚到化学学院的时候,郑玉经历了一个小小的困难时期。大二繁重的课业和大一未修的化学类专业课总是让她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与此同时,学院内浓厚的科研氛围也对她产生了心理冲击,周围很多同学已经进入实验室开始初步的科研训练,受这种氛围的影响,郑玉开始联系自己的科研导师。经过仔细了解学院内老师们的科研方向,结合个人的兴趣,郑玉联系了高分子所教授孙平川。“初次见面就收获颇丰。”郑玉坦言,孙平川当时耐心地为她介绍仿生高分子材料的神奇之处以及实际中多样的应用,老师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懵懵懂懂的本科生。

2015年1月,郑玉正式进入孙平川的实验室,从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阅读学术文献等开始积累科研基础知识,并着手准备“百项工程”的申请工作。由于科研经验的不足,她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从立项、实验方案设计调整,到总结数据、得出结论、撰写总结报告与论文,她没有被困难所打败,而是越挫越勇,顺利结项,这段科研经历是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复杂而艰辛的科研过程在给她带来充实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让她明白了科研之路充满了无限的未知与困难,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是科学真正的迷人之处。

2015年暑假,郑玉有幸得到了“化学学院资助本科生参加国际一流大学暑期学校项目”的资金支持,邂逅了美丽的斯坦福大学,由此她的科研道路也开始有了“国际范儿”。虽然暑期课程只有短短的八周,但国外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她,在此期间,她选修的两门化学类课程分别取得了A和A+的优异成绩。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她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暑期学校学习结束后,她回到南开继续高分子领域的研究,进入赵汉英教授的课题组并尝试进行偏向生物学意义以及合成方面的新研究,这段经历增加了郑玉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

2015年12月,化学学院发布了《资助本科生去国外大学实验室做科研的通知》,郑玉对此尤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挑战自我、开阔眼界的机会,于是便抓紧时间找感兴趣的课题组并积极发邮件沟通。两个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和斯坦福暑期交流的经历,帮助郑玉成功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系教授安德森课题组为期7个月的交流机会。

“学院的良好平台,让学生们有机会到世界顶尖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郑玉深有感触地说。

在MIT,郑玉进入实验室后逐渐开始独立负责项目和实验,定期向教授汇报实验进展,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和教授进行沟通。这种紧密的互动使郑玉不断开阔思路去努力完善项目体系,教授的认可和鼓励给予她很多的动力和信心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勤奋的郑玉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旁听高年级的课程、参加化学高分子领域专家的讲座,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化学思维体系的构建,不断启发和激励自己的科研潜能。

在MIT七个月的时间里,郑玉逐渐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也明确了做的方向,在MIT的交流经历不仅让她拿到了安德森的推荐信,也提高了她对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理解和对科研的认识。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和母院,孙平川、赵汉英两位教授和学院许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为我开启了科研世界的大门,学院提供的两次出国交流的机会开阔了我的视野,而南开严谨踏实的学风塑造了我对科研的执着坚持。”在即将毕业之际,郑玉充满不舍和深情。

如今,她将带着“南开人”的标签,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执着地走下去,在斯坦福开始人生新的征程。她坚信,南开化学人会在国际舞台闯出一片天。

《中国科学报》 (2017-05-16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