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长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15 9:40:46
选择字号:
老科学家采集工程:我为其发挥余热

 

■贾长江

崔国良院士是我的学长,1968年我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第七机械工业部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的第四研究院42所工作,现在已经退休。

1970年至1987年,我先后在崔国良院士的指导和领导下参加“巨浪一号”两级发动机所用复合固体推进剂配方研制工作,对崔国良院士那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有较深的了解。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崔国良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小组的工作,在参加采集、采访工作的同时,也系统回顾整理了自己为航天事业奋斗一生的往事,真是感慨万千。

因为崔国良院士所从事的复合固体推进剂和固体发动机研究、研制工作属于军事科研范畴,保密要求高,资料采集困难大,绝大多数业务档案都没有解密,无法查询。因为我曾经参加过复合固体推进剂研制攻关,又在崔院士领导下工作过,对复合固体推进剂研制系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都比较熟悉,所以我参加崔国良采集小组后,在第一次会上就向小组骨干成员系统介绍了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介绍了崔院士在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从无到有、从低能到中能、高能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所做出的贡献。另外,还提出了一份基本覆盖复合固体推进剂各个发展阶段的受访人建议名单,分别介绍建议名单上所建议受访人与崔院士的关系、可能了解的情况等。我介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采集小组无法系统采集业务资料的缺陷,也是对小组里没有参加过复合固体推进剂工作的成员所进行的一次专业知识入门培训。后来,采集小组以我所提供这份受访人名单为基础进行不断补充,使间接访谈成果成为支撑研究报告成果的重要一环。

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我和小组其他成员一道,先后深入我国两个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和生产基地所在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陕西田王,采访了从上世纪60 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与崔院士共同工作过的20多位老领导、老战友、老同事,其中既有老科研工作者、老研究院长、研究所长,也有老技术工人,他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和固体发动机研究的创业史,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崔院士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科研的生动细节和往事。为了使访谈工作更有成效,我自己事先做好准备,在访谈中有时候受访人的记忆出现错误,我就及时帮助更正,一些重要的或者关键性情节有些受访人想不起来了,我就帮助提示。我做的这些工作虽然算不上什么采集成果,但却使访谈工作更加扎实,整理出来的口述资料更加完整。

由于时间比较长了,有些计划中的受访人联系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航天系统外的老人,多年没有联系,有些人退休后回到老家,有些跟随子女生活。例如:原国防科工委科技三局局长席学文,他是当年开展高能固体推进剂攻关时国防科工委主管局的领导,是航天系统外非常重要的科研攻关组织者和见证人。但是席局长已经“退役”多年,到哪里去找他呢?我通过老同事转了几道弯才联系到席局长,把他请到了访谈室,从高能固体推进剂研制最高组织机构的角度介绍了该项科研立项的背景和崔院士在攻关中发挥的作用。

另外,我本人作为参加过“巨浪一号”发动机所用推进剂研制攻关的当事人之一,也是采集工作的受访对象,为了准备口述提纲,我底下找老同事共同回忆当年的攻关往事,核对一些关键细节。我介绍的在崔院士指导下,“巨浪一号”发动机所用丁羧推进剂研制突破粘合剂质量关、崔院士支持F-12高能有机纤维研制攻关和领导高能推进剂研制攻关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弥补了不少访谈中未涉及到的空缺内容。

采集小组从崔院士家里采集到了几十本1961年-2011年这50年间崔院士的业务学习手稿,笔记本中的多数内容都是摘录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与固体推进剂相关的专业研究报告,这些手稿反映了不同时期崔院士在科研工作中所关注和思考的重要科研问题。因此,研究这些手稿资料对于撰写研究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由于这些学习笔记绝大多数都没有标注形成的时间,只能根据我国复合固体推进剂发展的大致进程和国外资料公开的时间来判断这些笔记形成的大致时间段,却无法确定相对准确的年代。为此,采集小组专门召集主要成员集中在一起对崔院士学习笔记形成时间进行甄别,给笔记本的内容题写提要。在这项工作中,我和赫明鲲二人发挥专业优势,完成了最难辨认的那些笔记本的时间甄别和内容提要整理工作。此外,在图片资料的整理和时间确认方面,我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我做的另一项工作是审阅访谈录的文字稿和研究报告初稿,将因为口音导致的文字表述不清楚和专业术语不规范等内容进行修改。

2017年1月18日,崔国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我再一次与他的家属和采集小组的同志们见面,我很自豪有机会为采集工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更自豪能在古稀之年为自己和千万个为我国固体发动机事业耕耘了一辈子的科技工作者整理出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为了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老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很多人贡献了青春,也奉献了子孙。但是因为涉密级别高,很多年来,这个领域科研人员的奋斗和成就、贡献和牺牲不为局外人所知 。所以,我参加崔国良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的工作,不仅是对崔院士科研成就的总结,也是为我国固体发动机事业的创业者、发展者、创新者们树碑立传。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啊!

(作者系原第七机械部第四研究院46所科技工作者、中国航天供销总公司退休干部)

《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