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接受南都专访。
全国两会之高端访谈
北大毕业的理学博士林建华,在北大任职后,又先后任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回归母校。林建华任北大校长两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高校改革,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改革精神的大学校长之一。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北大校长林建华接受南都专访,分享他对当下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改革心得。
“双一流”鼓励高校思考把学校发展好
南都:今年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从985、211到“双一流”,对北大有什么影响?
林建华:“双一流”对北大的发展非常重要。“双一流”是比较现实、也是比较能调动学校积极性的做法。以前“985工程”和“211工程”对高校有很多限制,需要学校事先建设平台、设计发展方案,而且在名单上的学校基本不会更换。
现在就不是了,“双一流”给了学校宽松的建设自主权,由学校自己决定开设什么学科、教学科研队伍怎么组建,最后由第三方评估学校最后的建设成果,根据成果来确定是不是符合“双一流”的要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做得好的学校会进来,不好的会出去。
这样高校才有精力去思考怎么把学校发展好,让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不可替代。所以我觉得最后效果可能比起“985工程”、“211工程”都要好。
南都:985、211最受争议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双一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林建华:“双一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部分大学的水平,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中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确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大问题,这件事情影响因素很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是“双一流”计划的任务。
我曾经建议,要提高中西部大学的资助水平,中央财政要支持部分西部高校的发展和建设。目前,中央财政支持的院校在东部比较多,西部比较少。西部教育越弱,得到中央支持的越少,教育不均衡加剧。
南都:在你看来,教育资源怎样调整布局?
林建华:除了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比如博士点、硕士点,要有合理的布局,不能说西部比较落后,就不给这些教育资源,这样发展就更加困难了。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区域性的,教育资源也应当按区域配置。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是地方事权,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比较均衡。大学更大的作用在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校企收入不是北大主要收入
南都:今年高校改革将启动“校企分离”,你怎样看?
林建华:我很赞成,就应该要按这个方向走,这样我们就可以更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我们反复强调北大要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是要激发大家责任意识,凝聚共识,共同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所以,学校首先应该做好学术,用学术成就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自己办企业。包括科研转化也应该是以知识产权转移的形式,我们将来会以知识产权转移的方式允许老师更多地与企业合作。
南都:北大有多少个校办企业?
林建华:几十个吧,具体数字我现在也记不住。虽然这些企业名义上归学校管,但它们必须按企业方式运行,学校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南都:“校企分离”之后,北大的资金受不受影响?
林建华:校企上交学校的经费并不多,不会有很大影响。学校当然希望有更多收入,但是校企收入,包括将来知识产权转移的收入,永远都不会是主要收入。如果靠这个创收,学校早就黄了。
现在很多新技术都是北大研发的,例如,北斗系统上最关键的原子钟就是北大教师研发的,北大并没有没拿到钱,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因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声誉。
学生自由“流动”倒逼院系改革
南都:回到北大后,你一直致力于推进综合改革,改革有何最新进展?
林建华:进展还是不错的。最近这段时间北大正在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调整、治理结构、资源配置五个方面推进综合改革。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人才培养好。我们提出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在这样思路指导下,我们重点在本科推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允许学生们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在学部范围内自由选专业,让学生可以自由“流动”。
南都:学生已经“流动”起来了吗?
林建华:这项改革上学期才开始,选专业是在今年秋季,到时候就能看出变化。一部分院系已经感到了压力,比如考古、文史哲、地空学院都感觉到了压力,努力改善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学习体验。经济管理学部各院系也在努力,学生“流动”对他们也是有压力的。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学生的“流动”会让院系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多地激励老师去关注和吸引学生。
南都:这是引入竞争机制倒逼学院提高教育质量吗?
林建华:这让院系和老师也有积极性。有的学院为了吸引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对课程进行调整,比如带学生做野外实验,跟其他相关专业合作打造跨学科课程,总之就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这个专业。
南都:你一直呼吁高校去行政化,在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有没有取消院长行政级别这样的做法?
林建华:说去行政化容易被外界放大。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让教授、学者更多地参与学校发展、学术治理中,这是北大的努力方向。过去一年,我们成立了各类学部、学术委员会,让教授在专业问题上更多地发挥作用,让学校有更好的发展。
从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到北京大学,我一直都在提一个口号“近者悦,远者来”,就是要让老师感到学校是他的家,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要“做”校长而不是“当”校长
南都:从重庆大学到浙大,再到北大,你为什么一直都想着改革?
林建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习做校长》,引用了美国南加 州 大 学 前 校 长S te v e nSam ple的一个故事:他年轻的时候,获准参加专门为培养未来大学领导的青年实习计划,有位资深学者跟他说,很多人都想“当”大学校长(beingpresident),但很少有人真正想“做”大学校长(do-ing president)。这说的是,很多人徒有校长形象,但没真正想要提升学校的价值。
所以如果是“当”校长就没必要,还不如搞学术;但如果是“做”校长,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这代人对教育还是有种情怀的,看得到大学的进步,也看得到我们的差距和问题。我觉得不应该只想校长的光环,而应该思考如何把学校做得更好。
南都:即便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遭受非议?
林建华:我觉得非议也好、困难也好、做不成也好,可能还是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有问题。作为校长,你已经有了资源和权利,虽然会面临一些外部制约,但还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把学校办好的。
南都:在北大推动改革,跟在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林建华:北大比较受关注,改革和做事情都会更加难一些。北大的事情不能用命令的方式来做。我曾经开玩笑说,假如北大校长有一个对学校发展特别好的项目,千万不能下命令说就这么做吧,肯定会遭到很多人反对。但如果先跟学者交流,让他们理解你的想法,让他们提出这个项目,学校再提供支持,这事才能办成。
这可能是北大与其他学校最不同的地方。这也是北大的一种文化,不是校长一个人阐述观点,而是学者主导的思想碰撞。
素描
林建华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
●1955年10月出生,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8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导。
●毕业后留校执教,先后任北京大学化学院院长、教务长、北大常务副校长等职务。
●2010年12月—2013年6月,任重庆大学校长。
●2013年6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
●2015年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校长。
采写:南都记者 程姝雯 见习记者 蒋琳
摄影:南都记者 陈伟斌 发自北京
作者:程姝雯
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03/14/content_13723.htm
来源:南方都市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