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11 8:33:32
选择字号:
让科普这只翅膀硬起来

 

■本报记者 张文静

一向不喜欢面对镜头的周忠和,这一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为的是两个字——科普。

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一起,担任了主题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课程的主编。这只是他科普工作的一部分。从办讲座、写作和推荐科普图书,到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新一届理事长,科普已成了科研和管理工作外,周忠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科普工作不平凡的一年,科普的重要作用被历史性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周忠和感叹道。

2016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让科普这只翅膀真正硬起来,从个人到机构、从民间到政府,大家都在努力。

热情:从网络平台到田间地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视频讲座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共同策划、面向社会公众推出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与专家讲座》系列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向观众展现地球生命演化的完整故事。

这个科普任务,周忠和本来只想担任一些组织工作,但后来经不住别人劝,更主要的是为了带动古生物学界的同行们一同加入,不得不答应亲自讲课。最终,周忠和从中科院两个古生物研究所拉来了20多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加盟,目前课程已经完成了近一半视频节目的录制。

近几年,周忠和逐渐感受到了国内科普热度的提升。“一批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和人物涌现,一批新的科普场馆建成、科普机构设立,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举办,还有新媒体科普的成长。这些都点燃了公众对科学更高的热情和希望。”周忠和说。

同是做科普,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姚建民却有点不同,他的科普往往开展在田间地头。

对于从事地膜覆盖与旱地农业栽培技术研究的姚建民来说,技术推广的过程也是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与一般的科普相比,技术推广更注重操作层面与科学道理的结合。”姚建民说,把科学道理讲明白了,农民更愿意接受这项技术。多年的技术推广,也让姚建民有了一套与农民打交道的方法:“对于具备一定知识的年轻农民,可以跟他们讲较为专业的科学原理。要是遇到老农民,只讲原理可不行,还要把科学知识同他们熟悉的经验结合起来。”

今年1月,姚建民团队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的工作入选了“2016年度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难题:“伪科普”泛滥

这一轮的科普热情,与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方式革新一拍即合,国内科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但同时,新的传播方式也给“伪科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网络媒体上科学谣言屡见不鲜,并往往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传播,这其中尤以食品安全、生命健康领域最为严重。

“退休后,我要专门做一名食品知识科普宣传的公益志愿者。”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在采访中表示。“因为科普真的太需要了!”金征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感叹道,“一方面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备受关注;另一方面,大家在这些领域还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一些网络文章为了吸引眼球,动不动就把食品知识说得很极端,但实际上,这需要掌握一个度。现在很多人听信了谣言之后,把自己弄得很紧张,反而对健康不利。”

“信息时代涌现出的新平台更需要大力、深入地开发、利用。这些平台,如果科学不去占领,伪科学就会自动滋生长大。”周忠和说。

面对谣言滋生的问题,金征宇认为,需要科普工作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公众的判断能力,告诉他们不要迷信任何绝对的权威。

“如果把科学传播简单理解为知识的灌输,那将是十分狭隘的。”周忠和也表示,“科普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大众传播科学的常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的精神。所谓的科学精神,在我看来,至少应当包括对事实的尊重,理性的质疑,科学的逻辑思维、推理,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以及宽容失败的文化。”

药方:政府、市场、个人三者合力

如何推动国内科普进一步向前走,周忠和给出一张“药方”——发挥政府、市场和个人三者合力,各司其职,不要过多互相干预。

“政府要保障经费投入、制定合理的政策(包括对科普的奖励等),在此基础上扶持科普的社会力量,不要什么都大包大揽。”周忠和说,“虽然现在科普还算是小众,但国内科普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食品、健康、环保、安全等内容,都能成为科普的重心。同时,一个成熟的科普市场能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普事业。”

对于个人科普动力的提升,周忠和认为,科技评估的杠杆作用显然不可缺位,同时应利用合理机制将更多优秀的科普作者挖掘出来。但他也强调,虽然科学家应当有社会的担当,但科普毕竟不是科学家的主业,也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擅长,所以科普是否做、如何做,还要因人而异,不应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则呼吁,要加强科学家与媒体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我们研究的脑科学是非常适合做科普的,我们也很想做,但长期以来缺少与媒体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2016年,凤凰卫视的《生命密码》栏目组找到段树民,请他录制讲述脑科学知识的电视节目。段树民欣然应允,并在此后促成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与凤凰卫视的合作。他推荐多位专家参与其中,制作出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主题的科普节目,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我们希望未来能与媒体有更多合作,一起把科普做起来!”段树民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3-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