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致公党中央:将高校成果转化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主要指标 |
|
据《2014—2015年度学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20%左右,专利实施率不到15%,形成产业规模的则仅有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高达70%—80%。
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何推动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融入百姓生活?为此,致公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建议政府和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双管齐下,高校自身加强改革创新,政府加大扶持和协调,激发高校教师投身“全创改”主战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案分析了造成高校成果转化率低的多方面原因:首先当下高校仅用课题、论文、影响因子和奖项评价高校和教师科研水平,造成大部分高校的科技人员忽视学科服务社会作用。其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具有复杂性,产业化前的中试阶段最难且最关键,所需投入远大于科研阶段,政府和科研单位投入难度大,较大的风险也使企业望而生畏。科研经费机制中也未鼓励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积极性。
对此,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加大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宣传力度,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致公党中央认为,需有序推进去行政化,让高校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此外,需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与评价的多元化体系,将成果转化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主要指标;将知识产权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和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健全收益分配政策,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
提案提出政府搭建第三方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建立健全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