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光明图片 用“小明AI两会”扫描照片可观看现场视频
【思想荟】
今年两会,“双一流”建设不出意外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今年年初,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不仅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了操作实施阶段,更引发了一连串后续反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份提出将加大对“双一流”建设的经费投入,总计达到400亿元左右。
“双一流”建设该如何发力?如何办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3月5日晚,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左三)、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委员(左四)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委员(左二)做客光明网两会沙龙,围绕“双一流”建设展开讨论。
循序渐进,注重过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从最初的“211工程”到后来的“985工程”,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懈努力。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站在新起点上的“双一流”建设与曾经的“211”“985”工程有何联系,又该如何做好衔接?
陈群委员说:“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双一流’建设是‘211’‘985’工程的延续,但在建设思路方面又有很多创新之处。”他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它将有力支撑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王树国代表对此表示认同,“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的实施都会使中国的大学更加成熟与自信。
在张尧学委员看来,两者在评选方式上存在根本性区别,“211”“985”工程采取“先戴帽再建设”的方式,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先建设,再组织专家委员会评估建设成果。他欣喜地看到,“双一流”建设更加注重过程,“不是哪一所大学,突然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即使今天是‘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明天仍需要继续努力,必须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当务之急,是应该认真总结‘211’‘985’工程的成功经验,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实际,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建设方案。”陈群委员说。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张尧学委员指出,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成功,都深植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之中。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办好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大批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那么,我们的大学该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在张尧学委员看来,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首要标准。“要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培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接班人,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人。”
“双一流”建设,从大方向到小细节都应该体现中国特色。王树国代表说:“不管是教材设计,还是课程设置,我们都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大学要紧跟甚至引领社会发展,必须要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并将其融入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中,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对国情和社会有足够了解。”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振奋。对此,陈群委员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参考一些被国际广泛接受的客观标准,还要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办大学,“走有特色、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政府应加强规范引导,同时给予高校充分自主权
面对巨大的经费投入,许多人担忧,是否会有学校为了进入“双一流”的篮子,过分拼凑和包装,甚至砸重金从其他高校“买”一个学科,以超常方式“吸引”人才。
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而是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原则实施,借助第三方和专家评比,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没有国家和地方项目之分,只要第三方专家评选通过,就可以实施。
陈群委员呼吁,“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国家不仅要加强对高校发展的财力支持,还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高校发展的规范引导,避免类似于经济领域曾经出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的发生,为高校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环境。而高校自身,应有更强的战略定力,坚持围绕国家需要和学校长远发展搞建设,不能只顾指标不顾目标,更不能为了指标而违背目标。“此外,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给予高校充分自主权,允许高校将‘双一流’建设方案与自身规划紧密结合,保证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张尧学委员认为,“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成果、一流的大学软硬件环境和一流的大学文化,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一流人才格外重要,虽然培养人才不像科研成果显性、可量化,但它为学校带来的声誉和文化价值却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
面对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王树国代表流露了担忧之情。他坦言,高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合理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由于我国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要给予中西部高校更多关注,由国家统筹各区域均衡发展,不能只是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高校引进人才,也要鼓励人才继续留在中西部。他同时表示:“我国高校应该把视野放宽,多从海外发现和挖掘人才。”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本报记者 晋浩天 陈鹏 李笑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