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7 9:50:07
选择字号:
用一个支点撬动“留学中国”

 

■本报见习记者 王之康

自2005年被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选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天津大学一共成功培养了12届预科生,这让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志华十分欣慰。但同时,他对于中国留学生工作也有着担忧。

据统计,在2016年,来华留学人数已经突破了44万,达到历史最高,但其中的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是自费生,这些留学生是不接受预科教育的。“这些生源的质量如何保证?如果汉语水平、数理化水平都很弱,进入国内大学后,培养起来也会很困难”。

陈志华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自费留学生也能接受预科教育。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一个平台

2016年2月,包括天津大学在内的国内28所高校与上海汉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以下简称CCN),该联盟力图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打造标准化的自费预科项目,吸引优质生源,实现在来华留学教育方面的提质增效。

如今,这一联盟已经成立整整一年,正是这一年的实践工作,让陈志华的梦想有了实现的更多可能。

CCN会长于书诚曾做过数十年的来华留学工作,在他看来,任何一名留学生在接受跨国教育时都会面临三大困难,其一便是语言的障碍。

比如,我国通常会要求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HSK(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五级(含)以上,其通过标准是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并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

“但HSK的水平测试更偏向于生活化的语言,即使通过了这一测试,也不代表留学生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几万字的汉语文献,或者流利地用中文演讲,更不用说用汉语进行学术研究了。”于书诚说。

此外,各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留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如果直接进入国内高校学习,在无法进行针对式教学的情况下,势必会拉大他们之间原有的差距。并且,中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方式与留学生原来所习惯的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能对中国文化有较多了解,也是难以适应的。

针对这些困难,CCN打造了标准化的自费预科项目,着力实现学术基本功、语言基本功、职业竞争力、文化适应力四大培养目标,把好入口关,提高生源质量。

目前,CCN成员高校已增至38所,并在国内建立了13个预科教育基地,在一些主要留学生生源国也分别成立了办事处。

“一所高校在营销、资源等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在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高静看来,只有各高校相互抱团,用“中国”来吸引留学生,才会形成比较大的力量,产生足够大的影响。

一个品牌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共增长了约25万人,每年的增速保持在10%左右。虽然除了2016年外,近几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但于书诚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因为留学总要经历一个先规模、后质量的过程。“这一现象也正说明,现在国内高校更加重视留学生的质量了。”

那么,如何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同时,又能扩大招生规模呢?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留学中国’的品牌。”于书诚认为,高校走出国门后,竞争对手就是美国、英国等老牌留学强国,虽然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但要与这些留学强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中国还是得有自己的留学品牌。

一个国家留学市场的成熟,与其本身的强大密切相关。“所以在推广‘留学中国’之前,CCN首先推广的是‘中国’的概念”,于书诚说,要向其他国家展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充满机会与生机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前,来华留学生以学习汉语为主,2012年,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还保持在53.5%的高比例。但是2016年,这个数据下降到了38.2%。在学历生中,汉语专业的留学生的人数甚至下降到了第五位。可以说,以往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已被打破。

在于书诚看来,这说明了中国留学市场正在日趋成熟。“以前,留学生来中国更多地是学习传统的东西,但现在他们认识到,中国在工程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已日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可以从这些先进领域入手,打好“中国”这张牌。

对于这一观点,陈志华深以为然。

“我们可以建一批示范性的品牌专业,这些专业或全部由品牌课程组成,或由几门品牌课程带动一门准品牌课程,把我国的先进技术纳入进来,形成‘留学中国’的最重要品牌。这对于留学生来说会极有吸引力。”陈志华说。

一种改革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被提出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商务部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44.1%。但在使用国际员工的比例方面,我国仅有2%的驻外中资企业达到了60%的世界平均水平,超过80%的驻外中资企业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国际人才匮乏已经成为诸多驻外中资企业所面临的瓶颈。”于书诚说,而在这一背景下,更多的来华留学生则是以寻找“中国机会”为目标,如何解决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于书诚看来,留学生有三个质量需要重视,分别是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留学生花了很多钱来中国读书,如果回国后都变成了‘海带’,恐怕对于我国留学工作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基于此,CCN又在预科教育的基础上,与与驻外中资企业合作成立了“一带一路”校企联盟。成员高校致力于研发校企合作的学历订单式培养模式,研发CAP课程,培养留学生“中国通”人才;合作企业则认证CAP证书,提供联合培养经费,邀请企业界人士参与教学过程,并为联合培养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所谓CAP课程,主要分为中国新经济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类。”于书诚说,前者主要是让留学生认识中国新经济、理解中国人行为、适应中资职场、融入中企文化,其目的就是让留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先进性和体制先进性;后者则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的联合培养。“此举可谓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于书诚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3-0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