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春艳 刘晓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2/27 9:56:46
选择字号:
诺奖大师答小问题:保持好奇心 功夫在考试外

 

忽然被一双大手握住,坐在会场一侧的16岁男孩宓照琪一时间“惊”得不知该说什么。这是他的偶像——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

这是一场诺奖大师与高中生的对话。近日,和宓照琪一样,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36所中学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天津大学,期待着与诺奖大师零距离面对面的难得机会。

化学很美,请保持好奇心

“我想问一个关于分子合成的问题。”宓照琪和同学樊乙萱都是化学迷,来自天津市新华中学化学竞赛团队。

弗雷泽的研究,也恰好带给人们关于距离的巨大想象。因为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大多数人才知晓原来可以把机器造得如此小——比头发丝直径还要小1000倍。

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在人类面前打开了一扇无限可能的大门。正如19世纪30年代发明电动马达,如今已被用于吸尘器、洗衣机、电风扇等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电器。

那些科幻片中,吃下一颗包裹着分子机器人的药就能治病的想象,似乎近在眼前。在微观世界里,分子机器人高效工作着,它能像个外科医生一样自动准确地找到需要修复的部位,比如将有缺陷的DNA片段替换成完美的序列;或是钻进心脏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并现场掏出“手术刀”直接切除坏的部分。

比起讲解那些艰深的研究,弗雷泽更愿意传递给学生们“世界因化学而美”的故事。他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分子结构。

有意思的是,弗雷泽把各种微观的环状分子结构,放到宏观的人类发展史中,竟也随处可见,这也正是他心中的化学动力之美。

跟着他的指引,孩子们看到了西安临潼姜寨出土的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双环;还有意大利博罗梅奥家族饰徽上的“博罗梅奥环”,这个经典的三环形象,还出现在波罗的海旁的石雕上、在布拉格的教堂彩色玻璃上……

这些存在了几千年的环状结构,被化学家放入分子层面来研究,却是个非常前沿的领域。近几十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对该领域的研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因“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弗雷泽与其他两位获奖者历时30多年完成的。

“化学是创造性的学科。”弗雷泽对台下的中学生们说,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2014年受聘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后,一位所学与化学并不相关的学生,因为对弗雷泽的研究非常好奇,也加入了他的团队。

同时他提醒学生们必须清楚,“创新绝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产物,它更像一个毕生努力的结果。”弗雷泽说,自己的团队在攻克“难关”后收获的一个最大体验在于,成功的秘诀是承受失败的能力。

功夫在考试外 未来在你手上

75岁的“诺奖爷爷”爱学生,他不止一次表示,一所学校里最宝贵的就是学生。他特意为这场与中学生的对话起了一个颇具深意的题目:“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学霸’吗?”“我们现在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化学,您高中时是什么样子呢?会为了考试学习吗?”“您预见自己会成为大师吗?”

提问环节,现场的中学生用英文向大科学家抛出心中最关切的小问题。弗雷泽幽默地回答:“我在我们家族里可能是最笨的一个。”不过他讲到,自己在中学时学得不错,完成了所有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是班里的副班长,还参加了曲棍球队,兴趣挺广泛。

他给学生们讲起了自己高中时的故事,那时候他做了很多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进入大学后,他听了许多的讲座,假期里也常常围绕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反复做实验。“我确实做了很多考试之外的事情”。

当然那时他还没有开始分子机器的研究,但在学生时期接触的各种知识和在实验中受到的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对化学痴迷的中学生们一样会提出一些专业的问题。“您觉得人造分子机器,能不能跟天然的系统相媲美?”弗雷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一定可以,但人造机器还需要经过一系列更新和革命。现在世界各国有很多科学家做了很多尝试,也在做很多研究。”

关于分子机器治愈疾病的研究,弗雷泽回答,自己也有很大的激情和决心,但同时他清楚这一定不是一个很快的过程,需要时间,“这非常困难,但我们正在努力,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让人类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

弗雷泽把化学比作艺术,好比西班牙和法国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画画的方式一样,化学同样存在很多机会,而年轻人要做的是学习并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好与之相通的其他学科。“在科学上没有第一,你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化学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上!”

走出会场,樊乙萱和同学们照着弗雷泽团队的模样,手拉手组成了一个神奇的“博罗梅奥环”。诺奖大师带来的这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