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973”“863”,迎来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专业机构担任项目“大管家”,政府腾出手来抓战略和规划;打破科研“小圈子”,科研单位可“组团”申报项目……回望过去的2016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频放“大招”,成效几何?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2016年立项实施1300个科研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320多亿。与改革前相比,项目数量减少了约50%,平均资助强度增加约54%。”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在科技部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打破条块分割 近百项科技计划浓缩为“新五类”
科技计划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项目多头重复申报……这些困扰科技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的建立运行将成为历史。
黄卫指出,过去,30多个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科研计划和管理平台,难免存在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重复申请的情况。现在,所有科技计划都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上运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不仅有了统一的管理平台,原先的近百项科技计划,也已经优化整合成新五类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人才专项。
“与改革前相比,国家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重复申报的问题从源头上得到基本解决。”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表示。
提前两月发布指南征求意见 确保同一起跑线
项目指南的编制发布无疑是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张晓原介绍,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在指南的编制和发布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过去,编制指南的活是个“香饽饽”,专家们都抢着干。奥妙在于,参与指南编制,专家及其所在单位能提前知道新一批指南详细内容,提前开展项目申报准备工作。一旦项目申报开始,相对其他单位,他们具有较大的时间优势。
“特别是北京以外的专家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尤为强烈。对此,现在每个指南在正式发布前,都会提前两个月在信息平台上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大家在时间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张晓原表示。
在某些指南中出现为一些团队“量身定制”的科研项目,是过去科技界反应强烈的“槽点”之一。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张晓原和同事们下了番苦功夫。“我们首次委托独立第三方对指南进行判断评价,对设置不必要限制条件的项目予以剔除,此外,还首次公开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对专家形成激励和约束。”
深化科研资金管理改革 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随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深入,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松绑”措施。
张晓原介绍,在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劳务费支出、间接费用分配、结转结余资金使用、差旅会议费标准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去除繁文缛节,减轻科研人员经费管理方面的负担。
黄卫表示,2017年是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新科技计划体系运行的第一年,下一步要把工作重心从全面深化改革转移到实现引领性发展上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要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国家研发计划投入中来,分享科技进步的红利”。
(科技日报北京2月23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