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22 10:39:00
选择字号:
口述科学史:倾听与述说 打开科学旧时光

 

当“90 后”开始“佛系”人生,奉行“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信条时,他们或者比他们更年轻的“00后”,听到过去岁月里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奉献终生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能引起共鸣吗?

听亲历者讲过去的故事或许是一个好方式。现代口述历史先驱、英国社会学家保罗·汤普森说,口述历史给了孩子们或者说年轻人一个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机会。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抽象的、高度凝练的历史记录中,亲身去进行口述历史相关的实践和学习,能够让人们对于历史有更加切身的感悟。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史研究者们在口述科学上做了很多工作,以“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两大工程为代表,他们寻访了数百上千位科学家、科学工作管理者等,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过去的岁月。在这次“口述科学史专刊”的采访中,本报几位“85后”记者听到这些故事、看到这些记载,也是湿了眼眶、“正了三观”,感慨这里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和满满的正能量。

倾听产生理解,理解才有凝聚。

当然,作口述历史并不只是为了让年轻人理解过去。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口述是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和文字资料一样。

以中国科学史为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中国本是一个舶来品,这一个半世纪间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本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故事和特殊背景。加上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剧烈变迁,许多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就保存在一线科学家的记忆当中,并不见于文字记载。这些极易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散失。

历史学家重视口述历史的另一层原因,还在于这种方式关乎历史怎样被书写,个人记忆如何参与并形成社会记忆。由于各种原因,被记录下来的历史难免片面。还原的一种方法是让所有的事件观察者自由、无约束的发言,从而呈现历史本来的,多元的,有多种叙述方式和生命体验的状态。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科学史研究者们正是以抢救史料的心态面对口述科学,也是要为中国科学的旧时光留下更丰富、更生动、更有温度的记录。

《中国科学报》 (2017-12-2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