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12 10:30:02
选择字号:
学历社会亟须走向能力社会

 

■熊丙奇

日前,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会上透露,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800万,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要切实抓好基层就业、服务国家、创新创业、统筹联动、服务保障五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舆论每年都把当年称为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现在这一概念已经不吸引人了,因为大家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在笔者看来,舆论要习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就业难常态,同时,应该推动我国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这是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重要的思路。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意味着我国国民的整体学历大幅提高,如果还是以学历识别人才,将学历与就业一一对应,将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局限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才评价必须打破唯学历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要淡化大学生身份,建立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又要进入普及化时代,可我国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这就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受教育者是为接受高等教育,还是为追求获得一纸文凭,而不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二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还有“精英意识”,认为大学毕业生“必须”到某些行业、岗位就业,否则就是另类。

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就必须打破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对于高校来说,在学历社会,办学关注的是回报给受教育者一纸文凭,这会忽视质量和特色;而在能力社会,办学必须关注怎样培养有个性、有竞争力的劳动者,学校会进行严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将不再是追求获得文凭,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重视自身能力提高,并以能力去规划未来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则是选择胜任的劳动者,推动岗位提升内涵,由此实现整体服务水准、行业水平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突出大学生身份的大学生就业必然纳入国民整体就业,淡化大学生身份。这不是不重视大学生就业,而是要求全社会全面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打破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才能面对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而围绕打破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我国必须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制度改革。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7-12-12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